
據中國國防報報道 2010年3月下旬,海裝上海局某軍代室部分軍代表移師西北,進行又一型艦空導彈的陸上試驗。而就在此前,他們監造的某新型艦空導彈在定型試驗中,7天打了7枚導彈,發發命中,創造了中國海軍艦空導彈多項紀錄。
中國標準
艦艇編隊在茫茫大海上馳騁,缺少抗擊來襲導彈能力,等于移動的活靶子。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年輕的中國海軍,就已意識到海上防空的重要性,開始致力于艦空導彈的漫漫探索,之后研制了一系列的防空型導彈,增強了艦艇防空能力。然而,隨著國家海洋利益的拓展,中國海軍逐步從近海走向遠海,老型號的艦空導彈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海戰的需求。
研制新型艦空導彈勢在必行。海裝上海局某軍代室總代表吳洪波正趕上了這一歷史性課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吳洪波就密切關注世界艦空導彈技術發展趨勢。在他看來,未來艦空導彈應具備較快的反應速度,較強的抗擊多目標能力,國外已有成功經驗,國內也已經建立相應的技術儲備,新型艦空導彈的研制應該走中西合璧的路子,吸取中外精華,創中國標準。
20世紀90年代末,研制某新型艦空導彈項目正式立項。從立項、研制、試驗到交付部隊使用,新型艦空導彈歷經10年,使我國現有艦艇形成比較完善的防空力量體系。
世界一流
在軍代表看來,既然上級賦予了監造新型艦空導彈的重任,就必須瞄準世界一流,才能監造出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然而,對于軍代表包括廠所專家來講,談何容易?
導彈殺傷概率是一項重要戰術指標。設計方案時,科研單位認為指標難以實現,超出了世界最先進的標準,請求適當降一些。
科研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們完全理解海軍對一流艦空導彈的渴求。專家們知難而進。設計方案經過多次完善,導彈殺傷概率指標最終滿足了海軍的要求,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平。
導彈攔截超低空高速飛行目標又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當時國內還沒人涉足。海軍要求該新型導彈的研制必須解決這個難題,科研單位認為論證提出的指標不可能實現,要把高度適當增加。
研制方的人員說,軍代表對導彈質量已經到了苛求的地步。但軍代表們說,我們是對未來海戰負責,對官兵的生命負責。
未來海戰中,來襲導彈能做什么動作,攔截的導彈就要超越這個戰術動作……軍代表反復與科研單位的人員溝通,與科研單位專家一起,進行“超低空攻關”,通過建立大量的數學模型,終于解決了超低空攔截的多個難題,使方案設計符合指標要求。
該型導彈采用大量新技術,每一個技術攻關都耗費大量精力。在進行某項試驗的過程中,每次產品都被燒掉。有一次,導彈順利發射,但在數秒后發生空中解體。軍代表立即組織現場所有人員組成搜救隊,一字排開,在茫茫戈壁展開地毯式搜索,尋找殘骸。將所有殘骸再一塊一塊拼接到一起,仔細檢驗。經過很長時間分析,才得出一個未知的故障原理。
為了找到導彈攔截超低空目標時彈道的最佳進入角度,測試導彈在海雜波背景下捕捉目標的能力,張學斌等軍代表在嚴寒條件下進行了兩個多月試驗。通過不斷的測試,獲得了上千組數據,最終確定最佳進入角度。
擊落反艦導彈
2009年11月初,剛剛在首都國慶閱兵場上嶄露頭角的新型艦空導彈,回到了海上訓練場,并上演了一場艦空導彈抗擊反艦導彈的大戲。
零點時分。反艦導彈率先發起攻擊。艦艇所有雷達全部開機,艦長大聲喊道:“導彈發射”。剎那間,一枚艦空導彈如利劍一般從發射筒內迸射而出,直刺蒼穹……
官兵們興奮地涌上后甲板觀看。只見艦空導彈在湛藍的天空劃下一道清晰的白色弧線,準確飛向已經掠海飛行的目標。火光一閃,遠處騰起一簇煙霧,“擊落啦,擊落啦”,那一刻,官兵們都沉浸在這精彩的瞬間。
實彈打靶的成功,宣告了歷時10年研制而成的我海軍新型艦空導彈,形成了戰斗力,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區域防空能力又有了質的飛躍。
導彈實射很精彩。然而,對軍代表諸毓武來說,失敗的經歷也難忘記。在西北腹地的陸上靶場。第一枚導彈發射出去后自行爆炸,第二枚導彈出去后錯抓了目標。現場的人一時不知所措。參試的領導黑著臉走了,離開時丟下一句話,你們不行,這個項目就下馬。
試驗暫停。3個月后,第3枚導彈升空,成功攔截預定目標。大家已經不分男女,相互擁抱,熱淚盈眶。
責任、智慧、汗水、失敗……濃縮在600多次大大小小的試驗和3600多個日日夜夜之中,換來的是導彈百分之百的命中率。(趙 東 王家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