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
投資回報率未達預期
從職業類型來看,狀元們大都選擇金領或白領階層所從事的主流職業。相對而言,高考狀元工作較為體面、經濟收入較高,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從事的職業大多屬于“高薪職業”。但在1977-1999年高考狀元900多人中,能調查到職業狀況的有370多人,七成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后“銷聲匿跡”,在職場難尋高考狀元的蹤影。
調查結果顯示,學術研究領域高考狀元職業成就最高,已有3人當選中國兩院院士,1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1978年河南文科狀元劉震云獲得過茅盾文學獎,1985年安徽文科狀元盛瓊獲得過魯迅文學獎。
比較而言,經商從政不是狀元所長。雖然已出現了千萬富翁和億萬富豪企業家,但未現商界頂尖人才。在政界中,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相對普通,尚未出現省部級以上官員。
趙德國分析,總體而言,社會對狀元的職業成就期望過高,對狀元的教育資源投入與其職業貢獻及個人職業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狀元的教育投資回報率并未達到社會預期。
□專家觀點
莫讓狀元成為現代“仲永”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造成高考狀元職業發展遠低于社會預期的原因很多,應該從狀元自身、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三方面來反思高考狀元的成才問題,莫讓狀元成為現代“仲永”。
自身別做應試教育犧牲品
首先,高考狀元應主動轉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求學心態,父母應積極幫助他們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高考狀元的父母應拋棄在孩子人生發展道路上“急功近利”的做法,鼓勵孩子不做“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不要集中選擇北大清華等個別高校的經管等熱門專業,而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充分挖掘他們自身的專長和潛力,引導他們選擇一些國家民族發展急需的基礎長線專業。
學校應該拋棄唯分數論
其次,中學和大學應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模式,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與自我發展的能力素養。中學和大學教師應加強對優秀學子長遠發展所需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拋棄現行“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觀念,積極改革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和學生能力提升計劃,減少我國應試教育導致的“高分低能”現象。
用人單位更要看重能力
此外,社會和用人單位應反思人才選拔和用人機制,選人用人應注重德才兼備、素質優先。當前,高等學校的人才供給和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逆差:一方面很多企事業單位缺崗空編招不到合適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而待業失業。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部分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或主動待業失業,同時,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選人用人首看學歷出身。
用人單位和社會在選人用人和評價人的時候,既要看重學歷,更要看重能力,不要把“第一學歷”作為衡量人才的首要標準,忽視對人才的興趣和事業心的培養,從而創造高考狀元變身職場狀元的寬松環境和人文氛圍。(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