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27日電 (記者 馮志軍 信江)“我很想爸爸媽媽,不知道他們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甘肅定西市山區農村9歲留守兒童范偉琪已有大半年時間沒有見過父母。由爺爺奶奶長期照顧的他,從記事起對父母見少離多的思念已成為一種“習慣”。
冬日黃昏里,這個四面環山的村子在一場降雪過后與漫山枯黃的草木一樣毫無生機。剛剛放學回家的范偉琪正趴在炕頭一張小方桌上做作業,墻上貼著的幾張獎狀表明他入學三年來的用功。忙完一天農活的奶奶開始收拾晚餐,昏黃燈光下的身影看起來有些遲緩。
與多數長期與父母處于分離狀態的“留守兒童”一樣,不愛說話的范偉琪對父母的印象較為模糊。除了知道“父母每次從城里回來會帶給自己一些好東西”外,范偉琪對與父母有關的其他問題,都是微微搖頭,然后羞澀一笑。
“我以后想去城里上大學,去看看課本里講到的高樓大廈。”一談起有關學習和理想的話題,范偉琪表現出與對父母的“陌生”截然不同的熱情。不過,他表示讀完大學后回到村子里來守在爺爺奶奶身邊,“他們在這里,我就一定回來”。
范偉琪年逾花甲的奶奶在鍋臺上忙碌一會,不時要回頭疼愛地看一眼孫子。身體每況愈下的老倆口除了照顧好這個唯一的孫子外,每天還有忙不完的農活。“上了歲數,越來越覺得吃力”,她說,孩子父母每年會回來一兩次,平時與孩子的溝通很少。
在中國農村,許多留守兒童被交給年邁的祖父母或親戚照顧,長期缺乏家長監護,逐漸出現的心理問題,近年日益被社會所關注。根據教育部2012年9月統計顯示,中國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這些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多與自己的隔輩親人一起生活,有的家境較好一點的山區孩子,會由老人帶著前往城鎮學校周邊租屋陪讀。由此,留守兒童對父母親情日漸生疏,而對隔輩親人產生依賴的隔代親情頻現。
長期致力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甘肅會寧縣一所鄉鎮中心小學教師任玉忠表示,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無法在學習上給留守兒童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并且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和田間農活,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
“我們學校400多個孩子中,約有15%為留守兒童。”任玉忠表示,外出務工是目前當地絕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留守兒童。
“思親嚴重是留守兒童最常見、且普遍出現的心理問題,這會導致他們厭學、自閉。”任玉忠說,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鄉鎮小學已專為留守兒童開設了心理輔導服務,以期通過摸底、談心、說服、幫助、教育等途徑從心理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疏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