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科形象要改變,迫切需要政府加強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從社會層面強化分配調控力度來彌補行業間差距,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當工程師缺乏、合格工科生奇缺、優質工科生身價暴漲等新聞滿天飛時,年輕學生逃離工科的現象卻愈發嚴重。據教育部官方數據統計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中國理工科的報考人數持續走低,工科專業學生占總學生人數比例已由原來的60%降至20%。2013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研究報告估算,2020年的中國將面臨2200萬工程技術人才的缺口。
逃離工科,儼然成為一種趨勢。“一流學生學財經,二流學生學科技,三流學生學工科”,這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道盡工科教育的尷尬。其實,傳統工科專業被考生們或“敬而遠之”或“競相逃離”,這種“輕工”現象并非中國獨有。在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逃離工科現象,一度給日本制造業帶來嚴重的人才缺口。在美國,工科畢業生人數由1986年的9.7萬人降到2011年的8.3萬人,令美國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舉步維艱。根據古典經濟學的假設,社會人都屬于理性的經濟人,而經濟人似乎是不能容忍“貢獻大收益小”這種失衡狀態的,逃離工科是一種正常的理性選擇。近年來,各校的經濟、金融、管理專業分數一路走高,發展空間大、工作環境好、社會地位高成為最好的注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科畢業生則是“工作環境不怎么好、工資收入不怎么高、未來前途不怎么有”。相比于工科生“苦行僧”式的職業生涯,經濟、管理、金融類職業可謂名利雙收,自然會成為學生的追求。
由是觀之,逃離工科不僅是“工科”學科本身的問題,也不僅是某個教育環節出了問題,主要癥結還在于整個社會分配機制的失衡。一些金融、經濟、管理等崗位受到追捧,正是由于這些崗位薪酬水平較高、社會保障較好。據了解,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逃離工科”現象,發達國家針對冷門而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會出臺一些補償政策,想盡辦法延攬人才。如美國提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動工程教育以鞏固美國在工科這一領域的地位。日本致力于搭建工科人才培養“立交橋”,明確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師、技術員、技工等不同層次的定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向工科教育傾斜,分配政策亟需向工科崗位傾斜,以鼓勵更多的學生攻讀工科。
現代產業制度如果沒有現代教育體系的配套和支持,沒有社會觀念的改變和薪酬待遇的提升,“中國制造”便難以實現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眼下,“談工色變”現象要扭轉,傳統工科形象要改變,迫切需要政府加強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從社會層面強化分配調控力度來彌補行業間差距,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我國即將出臺的高考新方案中明確了兩類人才、兩種模式的高考,首次將技術技能專業人才的高考單列。這不但是高考制度的變革,更是我國人才培養機制上的創新,培養的不僅是技術型的“藍領工人”,更是工程師、高級技工以及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意味著,在未來發展中工科生的收入水平、發展空間將改觀,與所謂“白領”、“金領”具有平等社會地位。筆者想說的是,當前固然需要關注理工科招生數量的多寡,更需要重視理工科教育質量的改進,實現工科教育的“升級”,從而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只有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才能解決應用型高端人才緊缺的尷尬,也自然能夠鼓勵更多人報考工科專業。
(-郭立場 作者系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