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報道,地處秦巴山區,承擔著一家老三線工廠的裝備監造任務。但就是這么一個似乎和“老”、“舊”、“偏”畫等號的軍代室,卻在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走在整個海裝西安局的前列,直接推動信息化裝備建設連年躍上新臺階。近日,筆者走進該軍代室,探尋出自山溝溝里的人才經。
時間回溯到2010年,隨著海軍裝備建設轉型加速,一批信息化裝備監造任務落戶該室。面對這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該室總代表鄭連澤卻感覺心里沒有底。
該型裝備總體技術方案審查會上,工廠專家提供的方案,軍代表聽得一頭霧水;針對裝備核心部分的任務系統研討,與會軍代表又基本跟不上專家研討的節奏。
“監造信息化裝備,必須在加快信息化人才培養上下功夫!”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鄭連澤痛下決心。
在上級機關的幫助下,經多方協調,該室將畢業于清華大學飛機設計專業的高才生蔡文寬收入麾下。為使剛從學校畢業的毛頭小伙在短時間內成為裝備監造的行家里手,他們根據年輕人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的特點,采取自學加會診的辦法,為其制定成長規劃,既限定時間學習規定的科目,也定期組織專家考核,搞好指導幫帶。
1年后,蔡文寬以優異成績取得了軍代表上崗資格證,很快活躍在裝備監造一線。
從引進外來人才中嘗到甜頭,該室又接連從清華大學等國內重點院校引進幾名專業人才,讓他們先后成長為監造信息化裝備的骨干力量。
引入的人才只能使“木桶”的部分短板變長,隨著擔負任務的不斷加重,迫切需要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以技術骨干為龍頭,以車間為戰場,以軍地資源為依托,在實踐錘煉中造就一批信息化裝備監造人才。”回顧人才培養之路,該室副總代表賈宇飛同樣頗有心得。
他們根據主管“一主七輔”8家承制單位的生產流程和軍代表個人的專業、特長、能力等,重新分配綜合組、部裝組和總裝試飛組,并建立崗位輪換機制和骨干幫帶機制,讓不同專業人才都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提升。
借才亦可引智。為彌補山區單位知識更新方面的不足,該室主動與相關科研院所和裝備使用部隊協調溝通,建立掛鉤機制,定期邀請專家教授和部隊業務骨干給全室人員授課,并選送軍代表到院校學習,到裝備使用部隊進行崗位培訓。
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帶來的是信息化人才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裝備監造任務質量也隨之大幅躍升。
2012年8月,在某型戰機首飛前的地面調試階段,電子飛行儀表系統持續出現死機。主管軍代表李國柱確定故障根源在新部件定位儀上。可定位儀的集中控制電路板光焊點就200多個,如何排查?李國柱憑著過硬的技術功底,經過4天4夜不間斷地嘗試,終于精準確定了故障點。
看著厚厚的檢測資料,工廠專家由衷地佩服:“你們才是真正的專家啊!”
像李國柱一樣,如今,該室“走上講臺是老師、故障歸零是專家、科研攻關是骨干”的新型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已經初具規模,93%的干部是監造新型裝備的行家里手,涌現出賈宇飛、劉海波、羅銳等一批叫得響的技術專家,在山溝溝里為海軍信息化裝備建設添油助力。(馬建毅)
(聲明:本稿件由中國軍網記者頻道提供,如需轉載須經對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