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萬眾矚目的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成為航天事業的又一里程碑。回顧過去的10年,“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北斗”巡天……迅速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宛若中華騰飛的精神火炬,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精神力量有目共睹,可很多人或許并不清楚,航天還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那么“高高在上”的航天科技,是怎樣造福普通百姓的?
其實,問天壯舉,從來都是立足于大地。航天事業創造出的經濟效益,更是不容小覷。根據相關研究,載人航天的產出比是1∶10到1∶12。看似遙遠的衛星和飛船,給國計民生帶來的福音舉不勝舉。
太空蔬菜、太空生物制藥、全球電視轉播、全球衛星導航……
航天產品融入衣食住行
太空黃瓜、太空豆角、太空番茄……聽到這些獨特的菜名,你一定覺得新鮮吧?這是航天技術贈予中國人舌尖上的新美味。
“航天育種,對于人多地少的我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生態研究院院長馮洪章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國擁有經過太空搭載的農作物共計9大類393個品種。這些太空蔬菜營養豐富、抗病性強、產量更高。其中已有70多個新品種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見食品。
即便是老百姓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與太空發生聯系——“天宮一號”上所進行的高光譜成像儀試驗,可準確探測農作物污染情況,為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檢測技術。
其實,不少航天技術早已如潤物細雨,悄然融入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使其享受到高品質生活。看奧運比賽,衛星電視實時直播;出門看天氣,有氣象衛星;開車迷路了,用北斗導航……
一些特殊的人群,也受到了航天技術的特別關照:利用航天服冷卻技術制作的冷卻背心,有效解決了特殊工作崗位防護服散熱問題;針對航天員進行的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等研究成果,已逐步用于長期臥床病人的恢復治療……
新材料、新工藝、新藥品、新資源……
航天技術引領時代標高
人類邁向太空的每一步,都會踏入一個新的科技領域。
利用太空中高純度、高真空環境,可以更方便地合成新材料、研發新工藝。目前,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得到應用。
太空生物制藥是個新興產業。世界公認的抗癌藥物紫杉醇、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特效藥“他汀”等藥品,正在通過航天生物技術獲得突破。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們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正在牽引帶動著一批新興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太空物質資源利用、太空能源開發等太空經濟項目,也同時走進了我們的視線。
有專家指出,我國航天科技所產生的溢出效益,可能不止是1∶10的簡單比值,甚至無法用現成的數學模型來計算。
遠程控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太空工業……
航天產業昭示美好明天
通過地面遠程遙控,“天宮”和“神舟”在浩瀚太空實現精準交會對接。
試想,如果這種遠程控制應用到生活中,那么你每天下班前,就可以遙控發出指令,到家后熱水是燒開的,飯是熱好的,電視自動開到喜歡的頻道……
這,就是航天科技為你描畫的未來生活。
2011年12月,由航天人研制的縮微智能車與公眾見面。這部無人車已實現在縮微模擬的智能交通環境下,自動切換車道,自動識別交通標志,按照交通規則自主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