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馬鈴薯將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的消息,日前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在為我國主糧軍團擴容叫好的同時,也提出了是不是糧食短缺要搞“瓜菜代”等疑問。
各種各樣的議論很正常。不過,把這些議論放在我國糧食生產的大背景下來看,放在農業技術進步越來越快的大背景下來看,“馬鈴薯主糧化”本來就是我國糧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有一點很清楚,馬鈴薯做主糧,絕不是糧食短缺要搞“瓜菜代”。眾所周知,我們的糧食已經連續11年增產,這在全球糧食生產史上都是罕見的,現在國內糧庫基本滿倉,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沒必要、也不可能搞“瓜菜代”。
馬鈴薯主糧化,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不是某個主管部門或協會隨便宣布土豆做主糧就能做主糧的,這得在餐桌上“吃得開”才行。
把握這種大勢、順應這種大勢、引領這種大勢,就要求我們在更加注重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抓住當前農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就是這種戰略要求和現實需求的選擇。 一方面,連續多年糧食增產緩解了我們在糧食生產中的巨大壓力,客觀上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現實中馬鈴薯早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確認的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1958年到1962年馬鈴薯產量曾占到谷物產量的21%,為解決群眾溫飽發揮了很大作用,現在也有一些地區將馬鈴薯當做主糧,尤其是隨著品種技術和加工技術的提高,馬鈴薯在營養方面的優勢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同時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的主糧化之路也已經具備了現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