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制約問題值得關注。中國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介紹,我國的馬鈴薯產業,長期采用傳統粗放的種植方式,導致馬鈴薯代代退化。目前我國800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中,有7000多萬畝處于低產狀態,潛在產能存在嚴重浪費。
此外,政策支持少,補貼低,也讓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我國75%的馬鈴薯種植區域都在山區,特別需要小型機械,但目前小型機械主要依靠進口。對此,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5.65億元,實施馬鈴薯脫毒良種擴繁項目213個。盡管如此,目前對馬鈴薯的政策扶持力度還是明顯弱于其他主糧,迫切需要加強。
毋庸置疑,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制品轉變、由主糧的補充向第四大主糧作物轉變,不僅需要國家政策支持,還需要科技工作者、馬鈴薯種植加工企業和廣大薯農付出艱辛的努力。
“馬鈴薯‘變身’主糧,部隊可以做出示范引導。”戴小楓認為,如果能在單兵野戰食品領域,進行一些馬鈴薯主糧化的科技研發和相關應用,形成的有效經驗可以向社會進行推廣。這對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之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