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炮兵實彈射擊演練在某山林激戰正酣。野戰指揮車內,第72集團軍某旅榴炮二連指導員何軍峰,根據回傳的“敵情”信息,指揮各火力單元向“敵”目標發起攻擊,迅速摧毀“敵”陣地,贏得戰斗勝利。
這次演練是該連全面列裝新裝備后的首次整建制戰斗演練,也是何軍峰的戰場指揮“首秀”。作為一名政治干部,在此之前,他沒有任何相關經歷。
這么重要的一次戰斗演練,為何一名新手能快速進入情況?面對筆者的疑問,該旅政治工作部領導道出了原因:近年來,他們摸索出合成型基層指揮員培養模式,通過多崗位任職,讓基層成為打仗型人才成長的沃土。
在改革調整中,這個旅從傳統步兵轉型為合成步兵。新的體制編制對官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至在改革轉型之初,能力素質符合新作戰需求的基層指揮員鳳毛麟角。該旅領導介紹,干部隊伍專業口徑窄、任職經歷單、合成素質弱等問題,一度成為制約該旅轉型發展的瓶頸。
一次對抗演練,更是給全旅官兵敲響了警鐘。演練中,擔任“紅軍”的某營,運用步兵傳統戰法輕車熟路發起兇猛攻勢,在炮火準備結束后,迅速撲向“敵”前沿陣地。眼看“紅軍”勝利在望,“藍軍”運用指揮信息系統重新調整火力部署,在短短幾十秒內組織起火力反攻,讓該營措手不及,反制乏力。
“裝備更新換代,指揮員的能力也要轉型升級。”復盤會上,該旅領導直指問題關鍵,挑明戰法老舊過時、合成意識缺乏、信息化裝備使用不充分是導致“紅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痛定思痛,該旅開始積極探索適應新體制的合成型指揮員培養模式。他們打破崗位任職壁壘,突破小特專業培養局限,建立基層干部跨專業、跨編制的多崗位任職機制,讓基層干部在軍事和政工、合成營和兵種營、機關和基層等不同崗位加強歷練,培養綜合能力素質。
筆者翻開何軍峰的履職經歷發現,在擔任榴炮二連指導員之前,他曾擔任步兵班班長和炮兵班班長,提干后在合成營排長、營部參謀、機關干事等崗位工作過。何軍峰坦言,首次戰場指揮就能取得勝利,得益于旅隊的多崗位任職人才培養機制,讓他實現了能力升級,逐步成長為可以適應不同角色需要的合成型指揮員。
畫出任職條件“硬杠杠”,立起選人用人“指揮棒”。在推動基層干部多崗位任職的同時,該旅還進一步細化合成型指揮員成長標準,完善了動態考評機制,并明確了任職經歷等剛性條件。
該旅人力資源科科長趙豐告訴筆者,在此基礎上,他們結合個人成長經歷,為每名干部量身定制合成型指揮員成長路線圖,讓大家瞄準自身短板弱項專攻精練,同時針對缺失的經歷及時調整努力方向。
偵察營二連指導員王剛軍事素質過硬,當排長時曾在分隊軍官考核中名列前茅,是官兵公認的“精武標兵”。訓練場上從不含糊的他,組織教育時卻總“張不開口”。針對這一情況,營黨委先是推薦他參加預任干事集訓,后又推薦他到政治機關進行換崗鍛煉。
經過一年多的磨練,王剛的政治工作能力明顯提升,講課不再畏手畏腳,開展黨務工作也有板有眼。今年年初,王剛走上指導員崗位,由于軍政素質兼優,很快打開工作局面。前不久,連長休假,他帶領連隊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軍事課目示范任務。
多崗位任職,極大激發了干部隊伍活力。去年以來,該旅結合階段任務統籌安排,通過這項機制培養鍛煉干部60余人次。其中,25名基層干部在任職考核中獲評優秀,順利走上營連主官崗位。(甘兆楠 楊南洋 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