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時間,焦作艦官兵在甲板上習練太極拳。劉哲浩攝
冬日的暖陽,投射在蔚藍海面,映照在一張張年輕而又堅毅的臉龐上。甲板上,官兵聚氣斂神,松肩墜肘,一招一式,張弛有度,剛柔并濟。
在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組織的全軍智能軍體訓練管理系統沉浸式服務體驗活動中,南部戰區海軍某部戰士們這一套行云流水的“水兵太極拳”,甫一亮相就贏得了來自全軍各部隊代表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隨著練兵備戰不斷深入推進,南部戰區海軍水面艦艇海上戰備訓練任務日益繁重。長時間的海上戰備、訓練和生活,讓艦員們產生了體能素質下降、勞損增加等問題。為此,南部戰區海軍結合軍事體育訓練內容,有針對性地改良運用太極拳拳法,推出具有海軍特色的“水兵太極拳”,并開展太極拳上軍艦、進軍營試點活動,全力打造群眾性體育活動品牌,為官兵遂行任務提供了良好的身心素質支撐。
廣袤的南中國海,云飛浪卷,戰艦馳騁。
晚飯過后,夕陽西下。海軍焦作艦官兵結束了一天緊張的訓練,艦艇廣播中傳來值更官的聲音:除值更艦員外,全體人員到后甲板集合,進行體能訓練。艦員們立即換上體能訓練服,在后甲板整齊列隊。雷達兵劉世寬手持擴音器,組織大家習練“水兵太極拳”。
劉世寬來自中華太極發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承人。他打小就習練太極拳,對太極拳有著較深的研究與理解,并通過努力獲得中級太極拳教練證書。入伍以來,在他的帶動下,學習太極拳的艦員越來越多。
2021年2月,焦作艦被南部戰區海軍機關確定為“水兵太極拳”上軍艦、進軍營試點單位。試點工作開展后,他們邀請陳正雷、張喜善、田培亮、李彥明等太極拳名家來培訓指導,并針對水面艦艇官兵對身體平衡能力、下肢屈伸力量、協調靈敏素質以及負重、搬運等戰斗動作模式的需求,基于傳統太極拳的8種勁法、5個步法,重點選取數套動作,按照繼承太極精華、強化技擊功能、易于串聯銜接、難易程度適中等原則,科學整合穿心肘、背折靠、開合手等18個動作,形成了一套“水兵太極拳”。每套練習時間3至4分鐘,實現了太極拳精髓與水兵體能訓練實際相結合。
海南艦飛行甲板上,來自邯鄲學院太極拳專業的師生正在給官兵進行展示:樁功、推手、太極操、太極劍,一套動作下來張弛有度,進退自如。隨后,邯鄲學院太極文化學院院長盧建輝介紹了太極拳的歷史、流派和傳承、發展情況,讓艦員們了解太極拳內外兼修、剛柔相濟、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艦員們聽后,興趣高漲、躍躍欲試。
此后,海南艦很多艦員開始自覺學太極、打太極。有的艦員為了記憶拳法動作,親手畫了一套“拳譜”,以火柴人的形式將所有動作按順序一一畫出,畫風生動形象、簡潔明了,頗受歡迎;有的艦員在訓練間隙演練一套剛學的太極拳,短短幾分鐘,既鍛煉身體,又放松身心。不僅如此,太極拳還被官兵帶到了健身房:熱身后,練幾分鐘“太極樁功”已經成了部分官兵約定俗成的套路;臥推前來幾下“開合”、硬拉前做幾次“云手”,讓前來健身的官兵感受體內能量的匯集、意念的集中。
有著“水兵搖籃”之稱的某訓練基地,根據新兵的軍體訓練標準,邀請太極文化學院的老師結合水兵特色崗位需求,匯眾家之長,擬制了“水兵太極拳”的課目內容和考評體系。他們同步展開太極拳知識概論、套路、推手、功法等相關教材編寫,創編具有海軍元素的背景音樂和解說口令,制作了教學視頻,并選拔軍體骨干開展現地教學,助力新兵體能素質提升。
焦作艦雷達兵包志強,由于出海期間長時間值班,再加上常年睡眠不規律,患上了輕度神經衰弱,每次值班結束都久久不能入眠。剛開始,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跟著練習“水兵太極拳”。堅持一段時間后,他感覺身體變得更加強健,睡眠質量有所提高,人也變得更加活潑開朗。
南部戰區海軍參謀部訓練處處長魯韜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探索“水兵太極拳”融入日常軍事體育訓練的內容、條件和方法,將太極拳凝神靜氣、舒緩沉穩的特性與傳統軍體拳氣勢強勁、剛猛有力的風格進一步有機融合,使“水兵太極拳”更加符合軍體需要、更加適于海上練習、更加具有海軍特色。(吳旭 徐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