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農副產品的貨車、秩序井然的現代化廠房、創意十足的“風車長廊”……初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下闊什巴格村,一派熱鬧景象。
看著貨車上一箱箱整齊碼放的“列巴”面包,村黨支部書記、退役軍人安金磊笑容滿面:“今年‘雙11’,訂單又增加不少。”
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的安金磊,是地道的中原漢子。然而,過去近10年里,安金磊和下闊什巴格村的鄉親們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屋,早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
“金磊,如果讓你選,想去哪里當兵?”
“去邊疆,守邊防。”
一段記憶中的對話,將時光拉回到2000年。那一年,18歲的安金磊滿懷熱忱應征入伍,卻沒能奔赴邊疆保家衛國,服役于武警河南總隊某支隊。未能如愿的安金磊,將“兵之初”的那份邊關情深埋心底。
2012年,退役后的安金磊回到家鄉。他原本打算經營一家餐飲店,卻因新疆庫爾勒一位戰友的電話改變了想法。“庫爾勒的變化一天一個樣,有不少面向退役軍人的優惠政策……”聽著戰友繪聲繪色的講述,安金磊心底的熱情被點燃,“不穿軍裝,一樣可以為邊疆發展作貢獻。”
不久后,安金磊踏上前往新疆的列車。來到庫爾勒,安金磊在戰友幫助下報名應聘,成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熱心服務群眾。
一次入戶走訪,安金磊發現不少行動不便的老年居民子女不在身邊,需要有人照顧。他一有時間就上門幫這些老人做家務、給他們讀書讀報,漸漸成為社區居民口中的“活雷鋒”。
居民們的認可,讓安金磊這個落腳不久的“異鄉人”有了歸屬感。后來,在社區支持下,安金磊發揮廚藝特長,開辦了一家專為老年居民提供優惠餐飲服務的“銀發餐廳”。他還從餐廳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來資助困難學生,廣受群眾好評。
2017年底,社區黨支部書記找到安金磊,帶來庫爾勒市面向基層招聘工作人員的消息。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安金磊順利通過各項考評,2018年7月被選為下闊什巴格村黨支部書記。
下闊什巴格村是恰爾巴格鄉最偏遠的一個村落,村民主要靠零散種植石榴、無花果等農產品為生,村集體閑置土地較多,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安金磊深思熟慮后向組織表態:“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我一定想方設法,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
經過深入走訪調研,安金磊發現,村干部信心不足、村民思想觀念保守是制約下闊什巴格村發展的主要原因。他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周邊示范村取經,提出“引企進村、產業富民”的發展計劃。將家庭式的家具作坊整合成家具裝配廠,打造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食品加工廠,開展生產加工技能培訓,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合作……一幅致富圖景在安金磊腦海中展開。
然而,許多村民對這幅“藍圖”不感興趣。“第一次開村民大會,講了不到5分鐘,有近一半人離場。”安金磊立即反思,“無法打動鄉親們,是我們方法不對。會上效果不好,就走到他們身邊去講。”他將致富計劃印制成簡明易懂的“口袋書”,挨家挨戶發放、面對面做工作。1個月后,絕大多數村民選擇支持村里的致富計劃。
邀請企業代表團到村里實地考察,提出減免租金等惠企政策;協調公交公司將公交線路延伸到村廠門前,為職工上下班提供便利;借助網絡直播形式,宣傳推介特色產品……在安金磊的牽頭和村集體的共同努力下,家具裝配廠、面包加工廠、自動化養雞場等產業相繼落戶。截至今年8月,進駐下闊什巴格村的各類企業已有25家,吸納40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
村民的“口袋”鼓了,安金磊又將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的計劃提上日程。下闊什巴格村東頭666米長的“風車長廊”里,幾千只五彩繽紛的風車正迎風招展。“我們在‘風車長廊’兩旁種植了60多畝格桑花,一到花開時節,十里八鄉的鄉親都趕來觀賞,這里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安金磊說。(趙健 王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