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北京政府再度將注意力集中到南中國海,當時中國宣稱其已操縱一艘小型潛艇,在南中國海海底插上了一面中國國旗。而且,中國人最近的言辭也表明,北京政府不愿意在其有關影響力的新宣示做出讓步。今年7月,當奧巴馬政府提議就如何解決南中國海糾紛尋求區域共識時,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告訴一位新加坡外交官:“中國是一個大國,而其他國家都是小國,這只是一個事實。”
美軍減少航母體積反制中國艦彈道導彈
文章稱,中國通往區域霸權的路徑使人們開始懷疑該國將如何利用其新獲得的名望。隨著中國軍力日漸威脅到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中國最近的行動及言辭暗示,該地區其他國家的未來將是一片暗淡,這些國家寧愿美國關注維持該地區航海自由的傳統事務,他們對領土擴張缺乏興趣,而且相關政策也阻止了亞洲霸權的崛起——這與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對中國領導人來說,航海實力轉變為政治實力最有益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歷史是雄心勃勃、裝備精良的地區霸主對亞洲造成危險的預先警告。在20世紀前期成為西太平洋的主宰海軍力量后,日本侵略、征服并壓迫鄰國,快速擴張其控制范圍。其在海洋運輸部隊和物資的能力使其對從印度到夏威夷的地區造成了威脅。
事實上,日本推行這種侵略,并不代表中國達到類似的領先地位后會做出同樣的舉動。但中國海軍建設、反艦彈道導彈火箭技術,以及對國際水域的宣稱正在刺激鄰國,如澳大利亞、印度和越南大幅提高本國的海軍艦隊。這些發展表明,由強大美國在西太平洋駐軍所確保的長期穩定和安全不再是理所當然。
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威脅很大,但美國有能力作出反應。減小航母體積,增加航母數量,改變飛機設計以增加航程,采用新技術等,可抵消中國導彈的威脅。但美國的赤字不斷增長使這一希望破滅,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也懷疑此種大型海軍力量的用途。在不久的將來,政府將支持西太平洋中美國的盟國,繼續尋求就如何解決南中國海爭端問題達成地區協議。美國還應提高在該區與盟國進行演習的級別,按計劃繼續于12月與日本在琉球島或周圍(東中國海東部邊界)進行聯合海軍演習,
奧巴馬政府也應消除其對美國海軍能力不切實的命令,坦率討論中國海軍增軍所造成的危險。使海軍公開將中國海軍增軍作為建造更大海軍和駐軍的戰略理由討論,這樣做有助于爭取國會支持,扭轉美國海軍自我削弱的局面。未來美國在亞太的軍力存在不是由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決定的,而是由美國未來的行動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