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飛機是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第一種雙發殲擊機。使用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超視距作戰是殲-8飛機長期以來不懈的追求。本文試圖以圍繞截擊作戰,超視距作戰的發展對殲-8系列飛機的作戰能力進行簡單的梳理。由于在殲-8家族中最重要,也是數量最多的分支為殲-8B系列飛機(為行文方便,本文將殲-8II原型機,殲-8II01批次與殲-8II02批次統稱為殲-8B型機),本文將主要圍繞其進行討論。
1.缺乏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殲-8B系列飛機的空戰能力
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空戰中的使用情況
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具有全天候,全向攻擊能力,在實際空戰中,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經歷了一個漸漸成熟的過程。第一代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如PL-1)性能低下在此不做討論,隨后發展了第二代(如AIM-7D,E,PL-4),第三代(如AIM-7M,F,Aspide,PL-11,R-27系列導彈等)與第四代雷達制導空空導彈(AIM-120系列,R-77,PL-12等)。一般把距離10KM以上范圍的空戰稱為超視距作戰,采用武器大多為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掛裝實彈的我海軍航空兵殲-8型截擊機<資料圖片>
越南戰爭中,美軍在與越共的“米格”系列前線殲擊機的空戰中開始大量使用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戰果并不算理想,其原因包括敵我識別困難,導彈武器系統自身性能不夠成熟可靠等原因。1966年2月至1968年3月,美國使用的AIM-7C,D,E型導彈的命中率為9%。在1972年5月至1973年1月,美共發射AIM-7E-2導彈216枚,擊落米格機23架。這里要注意的是,越戰中的米格機缺乏完備的雷達警戒,電子干擾系統,戰果多為偷襲所得。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戰機被擊落334架,AIM-7系列戰果為7架敵機,AIM-9擊落敵機38架,以色列謝里夫-2近距導彈戰果為151架(在蛇-3以前,以色列格斗導彈就已經贏得了其應有的地位,臺灣看戰果輝煌,也買了謝里夫-2),其余為航炮的戰果。
1982年以敘空戰中,以色列擊落敘利亞戰機85架,全部戰果由空空導彈取得,紅外格斗導彈擊落敵機數量占空戰戰果的80%以上。
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國“海鷂”戰斗機發射的27枚AIM-9L導彈擊落了24架阿根廷飛機。
1989年1月4日,美國兩架F-14戰機在地中海遭遇兩架米格-23戰機,兩架F-14以戰斗隊形疏開,高度91米,米格-23高度2100米,F-14長機先后在20,18千米左右發射AIM-7M導彈,未中,兩架米格-23逼近F-14僚機,F-14僚機調整俯仰,在相距9千米發射第三枚AIM-7M迎頭擊中一架米格-23,另一架被機動到米格-23后半球的F-14長機用AIM-9M擊落。由于雙方有高度差,而敘利亞的米格-23機載火控雷達缺乏下視能力,未發射導彈。
資料圖:海航的殲-8F戰機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人得出結論,認為在有完善的空情指揮引導(E-3A)的幫助下,中距空空導彈可以更多地被投入使用。在這場一邊倒的戰爭中,AIM-7M,F導彈擊落伊拉克飛機25架,戰果首次超越了近距格斗導彈(15架)。AIM-7M,F導彈成功率達到了越戰的三倍多:36%。
綜上,在1991年海灣戰爭以前,空戰模式仍然主要為視距內(一般定義為10KM內)的近距空戰。雙方戰機的典型交戰模式是咬尾進入對方后半球進行攻擊--第三代紅外格斗彈大幅改善了射擊條件,在目標機前半球也可以進行射擊,但在正迎頭時對目標的截獲距離只有3KM上下,射擊機會轉瞬即逝。其實不僅是正迎頭,空空導彈的攻擊包線是個不規則的圖形,受到動力射程,導引頭性能,引信性能等的限制。此外,雖然在前半球也可以射擊,但為了盡量避免互射這種可能的結局,雙方飛官們還是會在接近中試圖繞到對方后半球射擊,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即便是超視距空戰,有著良好空情支援的一方也絕對愿意從尾后接近,不給目標機的火控雷達發現,跟蹤自己的機會,以偷襲漂亮地結束戰斗。當然,未來空戰格斗扔然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