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提高中國偵察能力
盡管相關信息并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是軍事專家認為:這款無人機在綜合能力方面應該超過“翔龍”,在某些方面甚至優于美國的“全球鷹”和“捕食者”。這款無人機的出現,表明我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水平達到了新高度。
新型國產無人機視頻著實讓國內軍迷激動了一番,但國防大學教授葛立德表示,僅從照片很難確認它究竟是我國無人機家族中的新銳,還是換了新馬甲的“翔龍”。
這款新型無人機的發動機進氣口安裝于機體上方,結構類似于美國的“全球鷹”。專家分析稱,從外觀看該機采用了比“全球鷹”的常規大展弦比機翼更先進的連接翼布局。通常而言,連接翼布局擁有重量輕、剛度大、誘導阻力小、升力系數高等優點。在氣動等效的情況下,連接翼布局結構重量比常規布局輕1/5到1/10,翼尖的垂直方向變形僅為常規布局的一半。此外,該型機還采用了“全球鷹”并沒有使用的翼上小翼,這通常也有助于降低阻力,減少油耗,進而提高航時。因此,從氣動效率上看,該機理論上要強于美國的“全球鷹”。
不過,中國在發動機、結構材料等領域的水準要大大落后于美國,因此會讓氣動布局上的優勢打折扣,這些都會限制該機的巡航時間。另外在有效載荷,如合成孔徑雷達、紅外偵察裝備上,國產系統與美國的最新型號也有差距。但無論如何,這種無人機的研發成功,都能提高中國對周邊的偵察能力,特別是在南海擁有巨大的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