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明在學習筆記里曾寫下這樣的話:“人,不能沒有一點精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存在、要發展、要振興,不能沒有精神;直升機要銜接技術斷層,要超越同業的競爭者,更不能失去精神。”
一個關于藍天的夢想
小時候,幾乎所有孩子都有過對未來的憧憬,吳希明也不例外。從小就常常在學校旁看到直升機起降的他,懷抱的是一個關于藍天的夢想。彼時初中在讀的吳希明,偶然間閱讀了世界滑翔機之父——德國人李林達爾的事跡,從此,做“中國的李林達爾”的信念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1984年,吳希明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為了夢想,他離開了喧囂繁華的大都市和熟悉的家鄉,來到了地處三線的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
上世紀80年代的直升機所,不管是科研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頗為艱苦,然而在吳希明看來,直升機遠比喧囂的城市更令人沉迷,他毅然選擇在這里落地生根。吳希明的人生,從此與直升機再也不能分割。
一場開辟先河的拼搏
入所之初,面對日新月異的直升機研制技術,吳希明深感自己工程實踐經驗缺乏,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學習。短短幾年時間他幾乎翻遍了圖書館里的技術資料,筆記做了厚厚十幾本。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直升機所開始研制直11軍民通用輕型直升機,時任總體組設計員的吳希明負責直升機氣動外形的設計。當時,所里花費2000多萬元從國外進口了一臺計算機輔助設備,但是沒有人會用。新婚不久的吳希明從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機房。那段日子,除了吃飯,吳希明其余時間都在機房度過,他像著了魔一樣,全身心都撲在了那臺幫他進行數據運算和畫圖的機器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吳希明首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了型號全機理論外形設計,填補了我國直升機領域CAD/CAM的空白,開辟了直升機數字化設計的先河,為加速型號研制做出了重大貢獻。1994年12月,直11順利實現首飛,我國終于擁有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升機型號。
一份獻給祖國和人民的完美答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堅持不懈,萬事俱成”是吳希明的座右銘。從普通設計員到研究室主任、副總設計師直至總設計師,吳希明一步一個腳印,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30年來,他先后參與或主持了直8、直9、直11、直10、直19等多個重點型號的研制。扎實的理論功底、長期的工程實踐,使他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國直升機領域堪當大任的專家。
直10在研時,吳希明第一次挑起了大梁。在擔任直10第一副總師、總設計師長達10年的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刻苦攻關,頑強拼搏,用兩年時間完成了美、俄等國家費時多年完成的工作,使中國直升機研制水平達到和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為提高部隊作戰能力和國防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直10實現了完美交付,但是吳希明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息。在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召喚下,他臨危受命,承擔了直19的研制工作,成為直19型號總設計師。在他的帶領下,科研團隊取得了巨大成功。吳希明和他的團隊再一次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一種“舍小家顧大家”的大愛情懷
吳希明愛好廣泛,口琴吹得好,游泳很厲害,羽毛球、乒乓球樣樣在行,可是因為工作需要,他逐漸放棄了這些愛好,而陪伴家人的時間更是寥寥無幾。
1999年,吳希明的愛人李儉因為腰部疼痛到北京做手術,此時,型號研制任務正緊,時任副總設計師的吳希明無法分身。面對丈夫的兩難選擇,李儉主動提出讓吳希明留下來工作。吳希明非常感謝自己的愛人,“如果沒有她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我非常幸運,有一個平靜而又溫暖的家,有一個聰明賢惠的妻子。在我缺乏信心的時候,她給我肯定;在我疲憊的時候,她給我動力;當我洋洋得意的時候,她也會給我潑點冷水。我想這就是愛吧!”
2009年,在西安開會的吳希明接到了岳父因心肌梗塞去世的消息,這個“有淚不輕彈”的男人,第一次在同事面前掉了眼淚。吳希明的岳父是新中國第一代戰斗機飛行員,與吳希明有著同樣的“藍天夢”,平時兩個人常常一起探討直升機發展,一起釣魚,親如父子。在結束了西安的行程后,他直奔殯儀館,長跪不起。
面對失去的,吳希明無怨無悔,直升機發展的藍圖始終在他心上。他說:“既然投身熱愛的事業,就意味著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比常人挑起更重的擔子。生命不該是一條直線,它有著屬于自己的起伏,我愿把一生的激情奉獻給直升機!只有把自己的愛好和祖國的利益聯系起來,才是理想!只有把畢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才有實現生命價值更廣闊的舞臺!”(馬倩 汪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