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公司最近給美國空軍未來規劃項目指導報告指出:F-35聯合攻擊機項目實際上比三軍分別搞的項目成本還要高。這一結論遭到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強烈反擊。洛馬說該報告作者引用“過時的數據”夸大了F-35項目經營成本。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給出了一些報告中沒有提到的數據,但拒絕告知數據具體來源,僅表示援引的是“官方數據”。聯合攻擊機項目辦公室則表示,報告不存在任何實際問題,但也未證實公司提出的數據。
蘭德這份報告是由其空軍項目小組編寫的,2012年根據時任空軍裝備司令部司令羅納德·霍夫曼中將的要求開始的。當時該項目預計很難按2010年的計劃完成。這項研究的歷史數據截至2011年11月,包括2010財年采購報告,但2011年的采購報告中披露的采購成本要比2010年公布的要高。
因為聯合攻擊機項目尚未結束,而且也沒有其他已完成的聯合作戰飛機項目。研究人員以其他項目的數據來對比——從F/A-18E/F和F-22戰斗機到T-6A渦槳教練機和E-8C電子偵察機——來測評聯合項目和單獨項目的歷史成本花費。
蘭德公司的研究沒有注重于實際開支,而是從全面研發項目啟動(Milestone B,簡稱MS B)開始作為基準,比較計劃開始5到9年后預算費用增長的百分比,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做法,避免了通脹和其他時效因素的影響。
從這些數據中得到的第一個結論是,所有聯合飛機項目的預估成本在初始階段均比單獨項目增長的快。所有聯合項目中成本增速最低的也高于單獨項目的最高增速。即便是T-6教練機項目的成本增速也要高過C-17。因為成本不斷增加,T-6項目即將被取消。
研究人員利用歷史數據對聯合項目的量產成本進行了評估,得出“量產時間持續越長,單位成本就越低”的結論。如果兩個兵種開展聯合項目,并且均采購相同數量的通用機型,單位成本比單獨開發要減少13%,整體采購成本可降低20%。但由于聯合項目的實際運作成本增長較快,會抵消成本削減優勢。如果兩個軍種要求研制不同版本的機型,則成本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這種計算方式沒有考慮到參與各方如果采購不同版本將產生較高生產和研發成本的情況。
蘭德公司這份報告的第二部分據此對F-35項目與三個兵種理論上獨自開展項目需要的花費進行了對比。聯合項目的研發費用僅為單獨開展項目的60%。對比兩者的采購基準價格,聯合攻擊機項目仍然具有優勢。
研究的最終結果表明,聯合攻擊機項目的生命周期預估成本在2010年已經高于各兵種單獨開展項目的成本。該報告并未建議對聯合攻擊機項目進行任何調整,但是建議空軍在未來盡量不要開展聯合項目。“從我們分析的所有情況看,聯合攻擊機項目比理論上的單獨項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要低”。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則表示,蘭德公司采用的數據已經比較陳舊,“美國政府曾表示,聯合攻擊機項目的運作和維持成本接近7820億,并非蘭德公司援引的1.5萬億美元”。報告中并未提到“1.5萬億”這一數字,只是稱到2002年,F-35的運作和維持成本為4870億美元,這一數據出自2010財年的《選購項目報告》,補償了該項目削減409架海軍/海軍陸戰隊訂單引起的成本變化。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不愿也難以提供7820億美元這一數字的來源。2012年發布的《選購項目報告》估計這些成本到2012年達到6170億美元,按照當年美元價格換算后為11130億美元,這是最接近于1.5萬億美元的數字。
最近,有報道援引項目主管博格丹中將的論述稱,當時的預估成本被修正為8570億美元;一位業內消息人士表示,此次修訂基本上是因為重新調整了對通貨膨脹的估計。
雖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蘭德公司報告中的數據陳舊,但這種觀點并不符合該承包商的利益。因為該報告中提及的2010財年《選購項目報告》數據實際上比官方最近公布的數據要低10%。(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