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24“亞爾斯”導彈已成為俄羅斯主要戰略彈道導彈(資料圖片)
美國媒體稱,2013年底,俄羅斯完成了將一個井下發射導彈師從冷戰時期的RS-18導彈更替為RS-24“亞爾斯”導彈的轉變過程。一個洲際彈道導彈師由3個團組成,每個團由3個營組成,每個營有3枚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認為“亞爾斯”導彈可以替代享有盛譽但已老舊的RS-18導彈。12月24日RS- 24導彈的又一次成功試射更增強了人們的這種看法。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月18日報道,俄羅斯從2010年開始部署RS-24導彈。用RS-24導彈來更換RS-18導彈的最新動作表明,俄羅斯方面對RS-24導彈的信任度很高,也表明俄羅斯有足夠的資金來淘汰RS-18導彈和制造RS-24導彈。
報道稱,106噸的RS-18導彈長24.5米,采用了可儲存的液體燃料,這意味著導彈從本質來說要比固態燃料導彈更加復雜。RS-18導彈于 1975年列裝,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俄羅斯才開始生產大到足以供洲際彈道導彈使用的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后一批RS-18導彈制造于1990年。俄羅斯期望在保養得當、定期翻新以及迫切需要的前提下,每枚RS-18導彈可以使用30年時間。
實際上,RS-18導彈是作為一種“輕型”洲際彈道導彈開發的,競爭對手為美國的“民兵”系列導彈。RS-18導彈是俄羅斯第一種能攜帶MIRV(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洲際彈道導彈。RS-18導彈能攜帶6枚彈頭,射程為10000公里。“白楊”-M導彈或“亞爾斯”導彈的射程為1.1萬公里。
報道指出,2009年,俄羅斯宣布最新的“白楊”系列導彈即RS-24“亞爾斯”已入列服役。RS-24導彈似乎比46噸的“白楊”-M(RS- 12M1/M2導彈)稍重。RS-24導彈目前正被部署到發射井以及輪式車輛上。RS-24導彈比“白楊”-M導彈能攜帶更多的彈頭。俄羅斯研制RS- 24導彈的目的是使他們能夠利用額外的彈頭滲透進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
報道稱,俄羅斯一度計劃開發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來替換RS-18和RS-20(SS-18)洲際彈道導彈。導彈原型已建造,但未經測試。俄羅斯還宣布了用“白楊”-M導彈替換陳舊的液體燃料導彈的計劃,但這一計劃顯然目前采用的是RS-24導彈。
他們為什么在冷戰時代的“重型”導彈上堅持采用液體燃料技術,其理由從來沒有公布。這可能與液體燃料導彈能搭載更重的負載升空有關,從而可以利用它們來同時發射衛星。液體燃料導彈重達100噸至220噸,彈頭重量5噸至9噸。相比之下,美國的所有洲際導彈(包括從潛艇發射的)都是固體燃料,彈頭重量與“白楊”近似(大約1噸)。俄羅斯潛射彈道導彈也有1噸的彈頭。
報道還說,俄羅斯還在試發射老型號的RS-18和RS-20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仍然有100多枚(20世紀80年代最多有360枚)RS-18導彈服役,預計還會繼續使用部分RS-18導彈直至下一個10年,或者直至被新型號所替代。上一個10年,大部分導彈的發射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其他的質量控制測試也得到了正面反饋。盡管俄軍在冷戰后走向衰退,但現金和優秀人才仍繼續流向導彈部隊,因為導彈部隊是這個大國的最后一道防線。(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