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朝鮮在半島西部海域射擊演練,炮彈落入韓方一側,韓方開火回擊。
早在3月26日,韓聯社援引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的消息稱,2月21日以來,朝鮮先后7天在位于江原道元山附近地區向日本海東北方向海域,發射88枚“短程發射體”,26日則在平壤北部的肅川向日本海發射2枚彈道導彈,依據相關監測數據判斷,朝鮮發射的彈體,或為300毫米火箭彈、蛙式火箭彈、飛毛腿短程導彈、勞動導彈等。
“發射體”相近但各具特點
韓國的監測數據和分析方法雖不得而知,但從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及火箭彈各自特性分析,合理推出相關結論并無太大困難。
一方面,飛行姿態差異較大。朝鮮現役短程發射體包括巡航導彈、火箭彈、彈道導彈三類。反艦導彈屬巡航導彈,彈體飛行速度相對較慢、巡航高度較低,發射軌跡相對平滑。以朝鮮蠶式導彈為例,該彈一般爬高300米后改為平飛,速度僅為0.9馬赫。火箭彈為達成戰役突然性,發射高度和巡航速度相對較高,且彈道呈拋物線分布。如我國WS-1B多管火箭炮,彈體最大飛行速度達5馬赫,最大飛行高度60千米。彈道導彈為規避反導系統監測和攔截,需要穿過大氣層,因此要獲得更大的運動速度。眾所周知,大氣層高度通常以100千米為界線,因此如監測到的發射體最大飛行高度超過100千米,即可判斷其為彈道導彈。3月3日,朝鮮發射的2枚發射體,高度達130千米以上,射程超過500千米,具有彈道導彈的典型特征。
另一方面,作戰使用各有不同。導彈是“導向性飛彈”的簡稱,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或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由于其講究精確打擊,通常在實施目標攻擊時,不會同時發出5枚以上。3月16日、22日、23日,韓國連續偵測到朝鮮發射25、30、16枚發射體,具有典型的對集群目標實施間瞄壓制或飽和攻擊等火箭炮使用特征,加之火箭彈在飛行速度、高度與彈道導彈及巡航導彈差別明顯,因此推斷其為火箭彈合情合理。
韓導彈預警靈敏但非萬能
應當說,針對朝鮮的導彈威脅,韓國斥巨資打造的導彈預警系統早已形成體系,初具作戰能力。其中,海基宙斯盾系統探測距離1000千米,陸基綠松雷達則可發現500千米外的來襲導彈,空基E-737預警機裝有多功能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可實施360度無縫隙空域探測。而近年來得以強化的美韓同盟,更使韓軍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美預警衛星的相關情報,及時準確預知朝鮮的發射活動。如2009年4月朝鮮發射銀河2號火箭,世宗大王艦宙斯盾系統15秒后即探測感知。2012年12月朝鮮突射銀河3號火箭,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韓國空基E-737預警機用時97秒,陸基綠松雷達用時120秒完成目標捕捉。可以說,對于朝鮮的導彈發射活動,韓國具備分分鐘的探測能力。
但是,雷達探測畢竟有別于肉眼識別,僅通過雷達獲得的發射體飛行速度、高度、彈著點等數據,往往會得出合理但并非正確的判斷結論。如1998年以來,朝鮮接連在位于舞水端里及東倉里發射遠程導彈及火箭,美韓預警監視系統均反映發射失敗,兩國也曾據此推斷朝鮮遠程發射能力有限。但2012年,美韓自群山附近80多米深的海底打撈出朝鮮銀河3號火箭發動機殘骸后,首次正視了朝鮮的導彈能力,得出朝鮮“火箭核心部件已實現國產”、“真正掌握洲際導彈技術”的客觀結論,對于朝鮮遠程彈頭投送能力有了現實客觀的評估。因此,此次韓國雖高度關注朝鮮的導彈、火箭彈發射活動,但對于其發射的究竟為何種彈藥、成功與否,或語焉不詳,或諱莫如深,個中緣由不言自明。(曲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