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以來,美國國防部接連公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2015財年國防預算》等重要文件,明確美國新的戰略指導、軍種預算需求等,其中大規模裁減陸軍之舉備受各方關注。
根據2015財年預算計劃,美國陸軍將裁減約8萬人,軍力減少到44萬人,降至二戰以來最小規模。如果2016財年預算繼續收緊,美國陸軍可能進一步削減至42萬人的歷史新低。
美國削減規模龐大的陸軍,預算緊縮是重要原因,但此次新裁減計劃的力度之大、步伐之快,突顯美國陸軍正以裁減規模為契機,加速進入轉型的“快車道”。
預算緊縮與戰略調整雙重驅動美國陸軍轉型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國防預算從2012財年開始連年緊縮。按照預算控制計劃,美國國防預算至2021財年將累積削減約5000億美元。美國各軍種不得不在“錢袋子”勒緊的情況下,以轉型的“姿態”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防預算投向。
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提出,在預算分配方面,美國陸軍不僅要為海軍和空軍,而且還要為特種作戰、網絡戰等新型力量“讓路”。
今年3月4日,美國國防部公布的2015財年4956億美元預算申請,就充分體現了優先確保重點領域投入的理念。其中,陸軍、海軍和空軍預算分別為1205億美元、1477億美元和1378億美元,陸軍預算最低且總額比2014財年減少1.11%。
一直以來,美國各軍種圍繞國防預算這塊“大蛋糕”進行的爭奪從未停止,但陸軍作為規模最大的軍種并沒有得到特殊關照。
冷戰結束后,隨著戰爭形態、作戰樣式的發展,美國陸軍的地位作用不斷受到其他軍種的挑戰,總體規模呈下降趨勢,一支“弱勢陸軍”正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每當美國國防預算縮減和軍事戰略調整時,首當其沖的就是裁減陸軍規模和減少陸軍預算,此次大規模持續裁減也不例外。
實際上,近年來,經過多輪裁減,美國陸軍規模已從伊拉克戰爭期間的57萬人逐步減少到目前的52萬人,陸軍預算也已連續5年削減。美國軍內外人士驚呼,再不加速推進轉型,美國陸軍將走向被“邊緣化”的境地。
另一方面,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曠日持久的反恐戰爭也使美國認識到,海外大規模地面戰爭和軍事介入存在巨大風險。從2012年《國防戰略指南》到2014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美國著手對所處戰略環境和安全威脅進行重新判斷,積極謀求預算緊縮背景下的戰略布局、國防能力等“再平衡”。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宣布大規模裁軍方案時強調,“為應對未來挑戰,陸軍必須加快腳步并加大戰后縮編力度”,“盡管陸軍縮編后可能構成一定風險,但仍超國防戰略所需,陸軍有能力在取得一個地區戰事勝利的同時,支援另一個地區的海軍和空軍行動”。
美國陸軍高層也認為,亞太地區是美國新軍事戰略的重點,未來發生美國主導的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小,應以裁減規模為契機,重新塑造陸軍自身角色,積極適應空海一體戰、特種作戰和網絡戰等新作戰樣式的要求,從聚焦打贏兩場大規模地面戰爭擴展到幫助其他軍種贏得海上、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的戰爭。
全力打造精干、敏捷、多能的美國陸軍
21世紀初,美國陸軍就公布了《轉型路線圖》,不斷校正轉型方向、目標和路徑。從2012年起,又連續推出兩個版本的《陸軍戰略計劃指南》,明確陸軍未來應采取優化編成結構、集中預算投入、關鍵裝備預置等措施,全力打造更加精干、敏捷、多能的美國陸軍。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此次短期內大幅度持續裁減陸軍規模,并不意味著陸軍能力的減弱。相反,通過優化結構、加大無人作戰等武器系統研發投入等舉措,美國陸軍強忍裁減與轉型帶來的“陣痛”,化被動為主動,在減員與增效之間尋求最佳平衡。
一是優化旅戰斗隊編成結構。按照裁撤計劃,美國陸軍旅戰斗隊將由45個逐步裁減至33個。為確保作戰能力不降,美國陸軍將優化旅戰斗隊編成,加快改編“斯特賴克”旅,繼續走小型化、輕型化的轉型道路。
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科恩上將表示,正考慮將旅戰斗隊從目前的4000人減少至3000人,并借鑒美國海軍的成功經驗,用機器人或者無人平臺取代被裁減的士兵。陸軍高層甚至提出,要將班一級建制的人數從9人降至最少6人。如若實施,這將是美國陸軍旅戰斗隊編成結構近20年來最重大的調整之一。
二是集中預算投入新型作戰力量。為提高陸軍預算使用的效費比,把錢花在“刀刃”上,美國陸軍將撤銷存在爭議的地面戰斗車輛、“基奧瓦”直升機等發展項目,把節省的經費優先投入陸航、特種作戰和網絡戰等新型作戰力量。
三是實施關鍵裝備全球預先部署。美國陸軍此輪轉型,既在裁減規模、優化結構等方面“下功夫”,又在與之密切相關的關鍵裝備預置預儲上“做文章”。
早在2013年,美國陸軍就啟動修訂了與編制調整相配套的裝備戰略,把陸軍歷年存放在中東、歐洲以及海外軍艦上的大量車輛、武器和彈藥等“化整為零”,分成針對不同戰區的活動套裝。陸軍部隊只需攜帶個人裝備,并利用預先部署到位的主戰坦克、步戰車等重型裝備“活動套裝”即可遂行任務。目前,適合不同戰區的活動套裝正陸續設計推出。據估算,使用“歐洲活動套裝”保障1個作戰旅輪換部署,每年就可節省1000萬美元。
四是更加注重貫徹總體力量政策。美國陸軍持續裁減不僅涉及現役部隊,也包括預備役部隊。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至2019財年陸軍國民警衛隊將從35.8萬人減至33.5萬人,陸軍后備隊將從20.5萬人減至19.5萬人。如果預算緊縮持續,兩者可能進一步被削減至31.5萬人和18.5萬人。
美國學者認為,基于美軍總體力量政策的傳統,提高預備役部隊比例,是陸軍轉型過程中削減軍費投入與保持軍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美國陸軍致力于將現役與預備役部隊比例由49%、51%調整為45%、55%,陸軍國民警衛隊也將按現役部隊編制結構在2018財年完成對28個旅戰斗隊的改編,確保作戰能力與現役部隊“無縫對接”。
面臨諸多掣肘,陸軍轉型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根據未來美軍戰略重心和主要作戰樣式的新變化,加緊推進陸軍轉型進程,已是美國各界共識。但如此大規模的陸軍裁減與轉型,“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美國政府、國會、軍方和軍工集團等眾多因素和利益。在預算持續緊縮的“風口浪尖”,美國陸軍轉型的前路依然“荊棘密布”。
首先,對美國陸軍轉型的相關問題仍存分歧。就陸軍裁減程度而言,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拉夫黑德表示:“陸軍保留29萬人足矣,這樣就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用于海、空軍建設。”
與此相對,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陸軍參謀長奧迪爾諾強調,“陸軍至少要維持42萬至45萬人,以便繼續高效執行核心任務”。
其他諸如美國陸軍的新定位、裁減步調等問題,也有各種不同聲音。如果類似分歧越發嚴重,難以趨同,最終將導致美國陸軍轉型“沉迷于各種矛盾和混亂的目標之中”。
其次,美軍內外各種集團的利益博弈長期存在。從陸軍自身看,“頭重腳輕”的特點明顯,現有軍官9.7萬人,士兵42.7萬人,官兵比例不到1:5。由于福利待遇優厚,相當一部分陸軍軍官都考慮待夠年限以享受軍方養老金,導致陸軍流動性不強、冗員眾多。盡管美軍有“自愿為主、強制為輔”的剛柔并濟裁員政策,但執行起來難度不小。
從外部因素看,美國陸軍走輕型化道路,一些陸軍重型武器裝備制造商將遭受不同程度損失,但美國軍工集團不會就此放棄,必將通過游說國會、國防部等方式,對陸軍裝備采購與研發施加影響。
綜上所述,此輪美國陸軍“瘦身”轉型計劃不會是一片坦途,圍繞于此的各種爭論和利益博弈都將長期持續。但不管怎樣,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陸軍轉型的腳步不會停止。(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王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