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海軍094戰略導彈核潛艇
評估核力量規模有七要素
楊承軍(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特聘研究員):作為多年關注世界核武器發展的學者,我認為研究論證戰略核力量的發展規模必須考慮七個因素。首先是注重一個國家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比如,中國的核政策就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2006年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提出了我國奉行自衛防御核戰略。美國當前奉行全面威懾的核戰略,俄羅斯奉行有限遏制核戰略。其他國家都有核戰略的表述。應該說,核政策和核戰略仍然是決定一個國家核武器發展規模、數量的主要依據。
第二,可能的核作戰對手及潛在對手。也就是說,不同的對手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對應規模。由于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中國沒有特定的核作戰對象。
第三,可能的核作戰對手的綜合國力。例如相關的科學技術水平、核力量構成、核武器的數量規模、實戰能力、核材料的儲備。
第四,進行核反擊作戰需要打擊的目標的性質、數量、自身抗力、防御能力,包括本土目標和海外部署的目標,包括對本方構成戰略核威脅的目標也要進行計算。
第五,所要達到的毀傷要求。不同的要求就導致需要耗費的核武器數量不同。
第六,根據國家對發展戰略核力量能夠投入的軍費。
第七,必須依據國家核材料提煉的生產能力、核武器的生產能力和潛力。
在世界公認的五個有核國家中,美俄是核大國,核武器總數都在五位數上下;英法是中等核國家,核武器數量都在400個上下。關于中國核武器發展的數量規模,我認為應與國家地位、承擔的國際義務、有效抵御核威脅以及能夠維護國家安全相適應,并據此確定中國核武器數量規模。
滕建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核政策整體是防御性的,我們也聽到一些新的呼聲,例如“建設與大國地位相適應的核力量”。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值得大家思考。中國的大國地位是必然的,但是“與大國地位相稱的核力量”到底是怎樣的概念?這牽涉到數量、質量,以及戒備程度等多個方面。
在1964年進行核實驗之后,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才進行了一次遠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可以看出中國核力量發展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進程。因此,我覺得我們的核力量處于中等有核國家靠后的水平。從戒備程度來看,美國是兩彈結合的,即導彈和核彈結合,很快可以發射出去,我們可能是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所以,從質量、數量、戒備程度上說,中國不能跟美俄比,也不能跟英法比,更不能提所謂“建設與大國地位相稱的戰略核力量”。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支精干有效的核力量,這也對我們的質量、數量進行了具體描述
戰略核潛艇不能低于4艘
楊連新(原海軍核安全局副局長):現在都講核力量“三位一體”,即陸地、空中和水下。我認為三個都很重要,但是作為一個大國而言,要真正給對手造成威懾,若不充分發展水下核力量則是戰略上的失誤。
有很多年輕人問我核潛艇到底有什么好處,我覺得“暗藏殺機”這個成語概括了核潛艇的四個主要性能。“暗”說明本身所處的環境是以海水作為天然屏障,這就起到了一定的隱身作用。“藏”是指隱蔽性,你必須能把自己藏在海洋中,潛艇的噪聲很大也不行,還要做到低磁場、低聲波反射、低尾流痕跡等,否則容易被敵人發現,因此,“藏”是核潛艇極其重要的指標。第三是“殺”,指核潛艇的作戰和攻擊能力,尤其是彈道導彈、飛航導彈、魚雷、水雷甚至有自主式小型飛機,核潛艇的殺傷力很強。“機”是指核潛艇水下高速機動性非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