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和東亞大陸隔著一條窄窄的海峽,在遙遠的地質年代,它是不是和大陸處于一體的狀態呢?這個問題涉及到臺灣島的成因,答案現在還沒有確定,但在學術界內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一種看法是,臺灣地層與大陸屬于同一結構,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前,即距今100萬年前后,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接在一起,最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后因地層變動,局部陸地下沉,出現了臺灣海峽,使臺灣成了海島。另一種看法認為,臺灣是東亞島弧中的一個環節,它的形成與東亞島弧的形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東亞褶皺山系的出現則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殼運動中,東亞大陸架一方面受到來自大陸方向的強大擠壓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堅硬的太平洋地塊的阻抗,于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東北—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脈,那就是東亞初褶皺山系。當它露出海面時,便構成了東亞島弧。單就臺灣講,由于地殼運動的結果,產生了褶皺、隆降而奠定了臺灣地質的基礎。
第三種說法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以前臺灣同大陸是分開的,第四紀以后有過合在一起的時候。這是因為,第四紀更新世前期即距今100 萬年左右,由于地殼上升的變動和地球上氣候變冷的影響,沿海地區出現了陸地面積擴大的情況。那時候臺灣海峽的海水可能幾乎退 干,成了陸地,于是出現了臺灣同大陸連成一片的局面。后來到了更新世后期,地球氣候轉暖,海水上升,陸地減少,臺灣海峽再度出現,臺灣同大陸又隔開了。以后又再相連、相隔。如此經過了多次反復,自然相隔的時間很長,而相連的時間也不很短。臺灣地區的大型哺乳動物就是在兩地相連時從大陸進入臺灣的,而人類史前文化,也是在兩地相連時一部分人從大陸帶進臺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