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批工人在驪山之旁掘井時,發掘到一些赤陶人像碎片。這個偶然的發現,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于是開始在這一地區進行發掘。雖然考古學家早就知道,在驪山周圍從事考古研究,一定會獲得豐碩的成果,他們卻完全沒有想到,會發現規模這么宏偉的寶藏。
一九七四年,經過大規模的發掘,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和軍事組織,終于清楚明白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最早發現的是一個大坑,東西長二百一十米,南北長六十米,呈長方形。考古學家在坑內發現了十一條平行坑道,其中約有六千個與真人真馬同樣大小的兵、馬俑。這些兵、馬俑,象征地作保衛著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公元前約二五八年至公元前二一0年)的陵墓。萬里長城就是由秦始皇下令,將前代一段段城墻連接而成,用來防備北方浸略者的。
這個大坑里,總共超過三千二百個不戴帽的步兵俑,四個一列,站在九條坑道中,較窄的坑道,則只容得下二個一列口此外,還有弓箭手、弩手、軍官(可由其頭飾加以分辨出)、特矛者以及馬車御者的塑像。這里發現的馬是陶俑,車卻全是真車。士兵手里的劍、矛和弓箭不見了,是在公元前二0六年秦朝覆亡后給人盜走的,考古學家在現場只發掘到箭頭、弩機、矛頭和劍等銅制兵器的碎片。那些一身制服、大都披愷甲的兵俑,平均高度約一百八十公分。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下半身堅實,但頭部、臂部和手部都是中空的。這些兵俑本來都涂上很鮮明的顏色,現在只留下淡淡的色痕。然而最難得的是,那么多兵俑的面部表情,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一九七六年,在附近又發現了好幾個新坑。第二坑里面盡是馬車和騎兵,而第三坑則看來像是司令部,其中有六十八個擔任指揮的精壯人員,坑里有個雄赳赳的先鋒官陶俑,身長一百九十三公分,他的侍衛平均身長也有一百八十八公分。這種非比尋常的身材,也許象征他們地位崇高。當時經仔細勘查還發現了第四坑,里面空無一物,顯示這個坑里的陶俑還沒有完成,如今仍在繼續進行,但直至一九八O年代初,尚無發掘秦始皇陵的具體計劃。
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對死亡存有一種病態的畏懼。據說他在房舍萬間的皇宮里,從沒有在同一個房間里睡過兩夜,他害怕夜里有冤鬼來向他索命。也許就是由于這種恐懼,使秦始皇勞民傷財,下令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園.來容納他的墳墓和永遠保護他的陶俑大軍。
建筑陵園當然費時曠日,工程浩大,勞民傷財。據公元前一四五年至公元前九十年的史家記載,建筑陵園者共七十萬人,從事引流地下河道,挖掘墓室、廳堂和過道的工作。此外,還要建筑圍墻和周長約一千四百米的中央土丘,為了使這座小丘看來更像座小山上面種滿了多種樹木。墓室里面放了不少寺院、宮殿的模型,渠道里灌滿了以機械力驅使流動的水銀象征不斷流動的黃河、長江。銅制的巨大圓蓋,代表夜空,蓋著皇帝陵寢。儲油成池的長明燈,照耀陵寢。為了防止掠奪者潛人,陵寢內設置自動發射的強弓硬弩。
工程進行期間,秦始皇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年出巡四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生前總怕被人謀害,卻是在出巡之際得病而終。他死時陵墓建筑工程還沒有完成,陪他出巡的高官顯貴怕有人爭位,就把死訊盡量延遲發表。
秦是中國古時地名,位于中國西北,約今陜西和甘肅兩省。贏政于公元前二四六年三十歲時登基后,秦即成為當時強國之一。至公元前二三七年,威政親理政事,隨即鎮壓專權用事的宦官趙高,接著領軍百萬余眾,經連場大戰,征伐四方,消滅了各自稱雄的六國.并吞天下,史稱為蠶食諸侯。到公元前二二一年,斑政基本上統治了整個中國,他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宜布自己為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后世子孫世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以垂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