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
月食的時候,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形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月全食為何總發生在滿月之際?
無論何時,月食總是發生在滿月之時,這是什么原因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發生月食的條件是,月球必須位于地球的背日方向(地影所在的方向),即位于日地連線的延長線上。在一個朔望月內,只有逢“望”的日期,月球才有可能位于地影所在的方向。因此,滿月是發生月食的必要條件。
王思潮說,當然,大多數望日都不發生月食。這是因為,“望”只表明日月的黃經相差180度;而要發生月食的天象,還須要它們的黃緯相等(或相近)。這就要求月球和太陽同時位于黃白交點或其附近。如果日月相沖時,二者卻不在黃白交點附近,那么,逢“望”時的月球也只是從地影頂端的南北越過而不進入地球本影。
王思潮介紹,人類對月食的觀測歷史已有4000多年,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大科學家張衡就已經能夠解釋月食發生的原理。每次月食的觀測都是一次科普的好機會。作為今人,公眾應該利用觀測的機會,掌握更多的有關月食的知識。
月全食時月亮緣何變身“紅月亮”?
月全食時,月亮為何會變身為“紅月亮”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解釋,“紅月亮”歸功于暗紅色的光,其實就是照射到月面上的太陽光。在地球周圍有層像薄紗似的透明度較好的大氣層,陽光從地球側面的大氣中穿行時,是先從空間進入大氣層,然后,又由大氣層進入空間,這樣就產生了兩次折射,結果和光線透過凸透鏡相仿,有點向內彎,向地心方向偏折的聚合光線就照到月亮上去了。
王思潮進一步解釋,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各種顏色的光線混合成的。當太陽光經過地球上的大氣層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時候,它們都受到大氣層中極其微小的大氣分子的散射和吸收。像黃、綠、藍、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較短,在大氣中受到的散射影響比較大,它們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紅色的光線波長比較長,受到散射的影響不大,可以通過大氣層穿透出去,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時,公眾看到的月亮是暗紅色的,即所謂的“紅月亮”。
王思潮表示,雖然不如日全食時天空一片漆黑那么壯觀,但月全食時,“紅月亮”也是非常美妙的場景,非常值得觀測。(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