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每天要面對多種不同類型的DNA損傷,為使物種保持相對穩定性,生物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了各種不同的途徑來應對這些損傷,這是大自然賦予生物體最好的禮物之一。“如果人類可以更深入地了解DNA損傷修復的機制,向自然學習自我康復的本領,善用自然饋贈的禮物,將對促進人類健康,治療腫瘤等疾病有重大作用。”在日前召開的以“DNA損傷響應和修復機制”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呼吁,加強DNA損傷修復基礎研究,將研究成果盡快應用到人類健康領域。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浙江大學華躍進教授在其主題報告中指出,DNA損傷響應和修復是自然界萬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DNA存儲著生物體賴以生存和繁衍的遺傳信息,維護DNA分子的完整性對細胞至關緊要。外界環境和生物體內部的因素都會導致DNA分子的損傷或改變,如果DNA的損傷或遺傳信息的改變不能更正,則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和遺傳穩定性。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面對各種不同外部和內部環境壓力,生物體不僅能不斷調整自身的遺傳信息使之與大自然相適應,而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復雜而精致的DNA損傷修復系統使物種相對穩定。一旦感受到自身DNA損傷,細胞便會本能地做出選擇——凋亡或者修復。受損傷的DNA能在細胞內多種酶的共同作用下,使結構得以恢復,從而保證基因組和使遺傳信息的相對穩定性。而DNA修復方式的選擇隨物種、細胞類型、細胞周期的階段、以及損傷在染色體上所處的位置等因素變化而異。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為這一基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可能。同時,多學科的交叉也使得更多的理論研究轉向實際應用。明確不同途徑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協調機制已成為研究熱點;生物技術和工具的日新月異,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與動力;結構生物學對藥物設計的指導作用,為傳統的藥物篩選方法注入了新的元素,將有助于理解腫瘤發病分子機制,有望為腫瘤治療藥物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對腫瘤的化學和放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加強傳統癌癥化療藥物的有效性。
專家們表示,如今對DNA損傷響應機制以及各種修復途徑的研究已經更加多元化,國內專家的研究水平也逐漸與國際接軌,研究思路也更加開闊,這預示著該領域快速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在加強該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也應注意結合實際需要,將基礎研究與疾病類型、治療策略等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