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認知腦成像中心(CCBI)的科學家首次采用了一種新的組合神經成像方法,能夠確切發現人類大腦是如何適應損傷的。發表在《大腦皮質》雜志上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當一個大腦區域的功能喪失時,備用的次要大腦區域就會立即活化起來,取代不能工作的大腦區域以及它的“同盟者”。
CCBI主任馬賽爾·賈斯特表示,人類大腦的一種特殊能力就是適應多種類型的損傷,如創傷性腦損傷和中風等,使得人們的大腦能在關鍵的腦區域受傷后,繼續維持工作。而這也提示了人類如何能通過訓練自己的大腦,使其變得更易于恢復。秘密就在于開發替代性的思維模式,令自己的大腦成為全能選手,以備不時之需。
研究人員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研究了16個健康成人的大腦將如何適應暫時性的韋尼克區失效,該區域是大腦涉及語言理解的關鍵區域。他們在fMRI掃描的中間區域應用了經顱磁刺激(TMS)方法,來短暫中斷受試者韋尼克區的正常工作。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時,科學家會分別在TMS實施之前、之中和之后對受試者進行有關句子理解的測試。
研究團隊在刺激韋尼克區后即刻測量了大腦的活動變化。結果顯示,隨著TMS的應用,韋尼克區的大腦活動明顯減弱,但作為“后備”的次要大腦區域卻被立即激活,并相互協調,支持個人的思考過程繼續,而不會影響大腦對于句子理解的表現。這些“后備”區域包括對側區域、緊鄰受損區域的大腦區域和正面的執行區域。前兩種備用區域具有與受損的韋尼克區相似的大腦功能,但在效能上要差得多;而第三種區域則發揮了戰略性的作用。
此外,由于思考本身就是一個聯網的功能,因此當網絡中的一點受到損害時,鄰近的其他區域也會隨之受損。“人們在思考時會涉及多個腦部區域,而非單獨一個大腦區域。”賈斯特說。在停止實施TMS后,大腦受傷區域及其附近區域會逐漸恢復至其最初的活動水平,而“后備”區域也將繼續工作,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會有兩個皮質小組同時作業,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有時TMS反而能提升大腦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