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荷蘭一位生物學教授在實驗室通過干細胞研制人造肉,希望通過這種在動物體外培植的方式生產牛肉,以解決人類對肉類的需求。那么——干細胞人造肉好吃嗎?
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億。而據聯合國人口司預測,下一個標志性的時間是2025年,屆時世界人口將達80億,到2050年將達到93億。
與之相應的,全球肉類消費也在顯著增長。據《經濟學人》4月30報道的《肉食動物的王者:世界各國肉類消費之比較》:“50年前全球消費量只有0.7億噸,但到2007年——我們能獲得可比數據的最近年份——這一數字增長到2.68億噸。同樣,人均食肉量已從1961年的22千克增加到2007年的40千克。”
世界人口激增和全球肉食消費需求的增長,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瑞典林科平斯大學生物倫理學專家斯特蘭·韋林說,常規肉類生產效率低下。牲畜每吃掉100公斤植物蛋白,才能長出15公斤肉。
人口激增,特別是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需求不斷上升,人類開拓食物供應渠道成為一種現實需要。
喂成干細胞肉條
據國外媒體報道,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在實驗室通過干細胞研制人造肉,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在動物體外培植的方式生產牛肉,以解決人類對肉類的需求和由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問題。
國內知名專家、上海組織工程研究與開發中心周廣東教授介紹說:“波斯特教授是通過動物細胞與組織培養的技術在實驗室里制造人造牛肉。”
所謂動物細胞與組織培養,是從動物體內取出細胞或者組織,模擬體內的生理環境,在無菌、適溫和豐富的營養條件下,使離體細胞或者組織生存、生長并維持結構和功能的一門技術。
“波斯特教授就是從牛的身上提取細胞組織,然后把里面的細胞分離出來,放在營養液里培育。細胞就會吸收這些營養液中的營養,慢慢地生長分化。開始時,不會有很多細胞,然后會分化出很多,然后再變成細胞組織,形成人造肉。”周廣東說,波斯特制造人造肉所運用的細胞組織的人工培育的技術,目前已經成熟,并早已得到了很多專家的驗證和認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的一個核心技術,在醫學上應用得也較多。
安全但口味不佳
周廣東解釋說,為增加利潤,不少家畜養殖場給牲畜大量喂食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這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隱患。但這種人造肉,是通過在動物體外培育細胞,使之繁殖分化而生產的,所以它類似于天然牛肉。同時,因為在培植過程中,可以保證絕對干凈,從根本上杜絕瘋牛病以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而且還可以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例如大多數肉里含有過多的Omega6脂肪酸,食用過多會導致健康問題,而人造肉可以用沒有危害的Omega3脂肪酸代替。”
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羅永康教授認為,人造牛肉的口味肯定不如天然牛肉。他解釋到,天然牛肉的肌肉細胞的生長有一個系統組織,包括神經、血液,甚至是肉牛的運動等等,而這些都是體外培育的細胞無法得到的,細胞的代謝、自我修復功能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口味當然不如天然牛肉。”
離百姓餐桌還很遠
波斯特制造的人造牛肉,能不能在市場上流行起來,而最終這種人造肉能不能走向大眾的餐桌?
周廣東認為,波斯特教授的實驗,只是證明“人造肉”這一概念可行,但是到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生產人造肉的成熟條件。在體外培養細胞必須能夠維持和模擬細胞在體內生存的良好環境和物質代謝過程,為此必須提供必需的營養、適宜的pH、嚴格的無菌條件、滲透壓、培養器皿、溫度和二氧化碳等條件,而肌肉細胞本身的增值能力有限,那么就使得生產的牛肉成本非常高,每公斤“人造肉”的生產成本約為1萬美元,相當于市面上普通肉類價格的100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