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3D打印讓人們可以輕松完成對于想象中物體的制作。比如說,你可以利用3D打印機“打”出一個飛機模型。但你聽說過4D打印嗎?和3D相比,這種更高級的技術除了有“長寬高”這些立體的三維結構,還增加了一個所謂的“時間線”。一旦它進入現實生活,很多科幻電影里才有的場面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如果椅子能夠自我變形
思凱勒·蒂比茨是麻省理工自動化實驗室的創始人,今年2月他在加利福尼亞長灘島舉行的TED會議上公布了他們所研發的4D打印技術。消息一出,整個業界為之沸騰,連帶著相關高科技材料的股票也出現暴漲。
什么是4D打印?聽起來它只是比3D打印多了一個數字,但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3D打印要預先建模、掃描,然后用相應的材料按照之前的計劃完全復制。”蒂比茨說,“4D打印則是直接將想要的性狀輸入材料當中,然后物體會‘自動’出現,不需要任何復雜的機電設備。”
這聽起來很玄妙,事實上做起來也是如此。非物理學、材料學以及計算機學專業的人會暈頭轉向,但如果換一種方式解釋呢?工程軟件開發商“歐特克”(Autodesk)一直以來都在研究4D打印技術,他們的首席研究科學家卡羅·奧古因打了個比方:“想象一下你從宜家買回來一張椅子,將它放在房間,然后它會自動組裝,這就是4D打印。”
靈感來自生物自我復制
麻省理工的自動化實驗室一直都對生物的自我復制感興趣,蒂比茨更是如此。早在2011年參加TED會議時,他就談到了自己對于未來制造業的期待。“我相信機器和建筑很快就能夠自我組裝、復制以及修復,因為這是自然系統的內在能力。”
“在當前的制造業中,我們可以用兩年半時間修建一座有50萬甚至上百萬個部件組成的摩天大樓。這是非常復雜的設計,使用了最先進的鋼鐵、混凝土以及玻璃。我們還可以用5年時間來制造令人激動的航天器,它們有250萬個組成部分。”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和自然系統相比呢?“我們有200萬種類型的蛋白質,它們能在一萬納秒(時間單位,即一秒的10億分之一)內折疊起來。而在大約1小時的時間內,30億個堿基對會進行DNA復制。”
經過這樣的比較,蒂比茨說人類的能力顯得相當渺小,“可是如果能夠學會自然系統的規律,那我們構建事物的方式就會變得無比高效。”
解碼和材料選擇是關鍵
如今,蒂比茨和他的實驗室真的帶來了4D打印的概念和顯示作品,并在今年的TED會議時演示了這一技術。在視頻當中,他“打印”出一條“繩子”。之后,這根“繩子”自己扭成了一個立方體。這只是眾多復雜步驟中的一個,如果有10萬條“繩子”的話,它們會變成更加復雜的東西。
根據科技博客“Geek”的解釋,4D打印的關鍵不在于最終能夠生成什么,而是在過程中的“形變”。“4D打印中的第四個維度是‘自主組裝’,”文章寫道,“但歸根結底還是‘時間’,因為組裝過程是在打印之后發生的。物體被打印出來,然后跟某種介質接觸,產生預設反應。在蒂比茨的實驗中,水是形變的介質。”
當然,不是所有材料和水接觸后都能完成“自主組裝”,解碼和材料選擇是關鍵。蒂比茨將想要制作的內容進行解碼,這是一種類似于解析人類DNA序列的逆向工作。然后,他選擇普通塑料和一種活性物質(蛋白質),將解碼后的序列植入其中。接下來奇跡就出現了,這些帶著“智慧”的物質會按照設想發生形變,“它們可以扭轉120度、負120度,直至到達最精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