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縣戲曲家協會有10多個像劉光德一樣的“名角兒”,每個人都擁有一批鐵桿粉絲。縣委、縣政府已將川劇藝術列入潼南縣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廣新局也為協會配置了能容納130人的演藝廳和音響、服裝、道具。但藝人楊紹毅對川劇的未來仍不樂觀。“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不學了。我現在帶的十幾個徒弟,最小的也快70歲了,今年就有兩個人過世了。”他說。
“川劇曲牌很多、唱腔很復雜,不下苦功夫學不會。”夏庭光憂心忡忡地說,“現在來學,我們還能教。等我們都走了,想學也沒人教了。”
文化遺產有人傳承
“只要故宮沒有變成歌舞廳,川劇的傳承就有希望。”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林說,川劇首批進入國家“非遺”名錄后,又確定了近百名國家級和省市級代表傳承人,這是搶救、傳承和發展川劇的希望,但川劇的根在基層,川劇的未來在學校。“這幾年我們不僅落實了場地和經費,還盡力支持和推動川劇進校園,讓孩子們了解川劇、熱愛川劇、投身川劇藝術。”潼南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黃興建說。
2013年6月6日,重慶理工大學校長石曉輝、黨委副書記李國,與三次獲得戲曲“梅花獎”的重慶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座談。2011年11月的全國“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中,川劇巔峰之作《金子》在學校體育館巡演,學生為之癡迷。石曉輝說,重慶理工大學希望將川劇藝術引入學校,培養一批大學生川劇愛好者,通過傳承、普及和創新川劇,形成特色校園文化。沈鐵梅也表示,將在重慶理工大學建立川劇藝術傳承基地,定期舉辦藝術講座和川劇表演周活動,引導大學生接受優秀民族文化熏陶,培養起對川劇的興趣和愛好。
重慶市九龍坡區驛都實驗學校,也是重慶川劇院授牌的川劇藝術培訓基地。學校開設校本課程《學川劇》后,很快有一大批川劇從業者慕名來當志愿者,教孩子們川劇唱腔、川劇打擊樂和川劇變臉等絕活。75歲的陳祖明和黃方忠,不僅每周幾次結伴前來授課,還發動自己在川渝兩地川劇界的朋友,湊齊所有的樂器,在學校組建了一支川劇打擊樂樂隊。王小龍校長說,驛都小學2500名學生,七成以上是留守兒童,平時很少接觸藝術教育;開設《學川劇》后,學校又順勢將川劇元素引入其他課堂,在美術課上介紹川劇的臉譜、服裝和道具,在社會或歷史課里穿插介紹川劇的發展史,學校還利用“鄉村學校少年宮”組建了川劇藝術繪畫、貼畫、剪紙、形體等學生社團,打造了一批經典劇目。
川劇的未來,也許正在這些孩子們的藝術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