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罹患惡性淋巴瘤之事日前曝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人們不禁會聯想到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香港著名作詞人林振強等因淋巴瘤過早消逝的生命。
惡性淋巴瘤是一種什么癌?它離人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能不能早期發現?權威專家對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詳解。
我國每年新增8.4萬淋巴瘤患者
從所有惡性腫瘤發病率來看,淋巴瘤不屬于最高的,但從發病率增長速度來看,絕對名列前茅。當前,淋巴瘤已成為全球發病率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平均每兩分鐘就有1名新發病人。在我國也是這樣的趨勢,每年新發患者約8.4萬人,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
那么,到底什么是淋巴瘤呢?
淋巴細胞發生惡變即成淋巴瘤。淋巴細胞是人體的健康衛士,它們可以幫助人體抵抗外來細菌、病毒等的入侵,清除機體內衰老壞死的細胞,維護機體內環境的“整潔有序”。但是,當病菌等有害物質入侵人體時,淋巴組織容易脫離人體的控制,也有可能變成“壞分子”。當“壞分子”越來越多時,加上不良環境等因素的作用,淋巴細胞就可能在生長過程中發生變異,形成瘋長的淋巴瘤。
中西方人群發病情況迥然不同
研究發現,根據腫瘤細胞構成不同,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就霍奇金淋巴瘤來說,中西方人群的淋巴瘤發病情況迥然不同。西方發病年齡呈“雙駝峰”曲線,即有兩個明顯的發病高峰:一個是15歲~34歲,另一個是50歲~70歲。我國則呈“單駝峰”曲線,發病高峰在40歲左右,青壯年人群居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年齡曲線也表現出相似的特點。
令人感到寬慰的是,醫學的進步已經使淋巴瘤脫離絕癥的行列。早期霍奇金淋巴瘤80%以上可以治愈,所以在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癌癥治療療效的分級上,霍奇金淋巴瘤被歸入可以治愈的腫瘤。即使是晚期霍奇金淋巴瘤,長期的生存率也能達到50%以上。而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可治愈。最“麻煩”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堅持標準治療后,76%的患者腫瘤達到完全緩解,近六成的患者獲得治愈,四成以上的患者可獲10年以上的長期生存。
別忽略身體發出的早期信號
其實,淋巴瘤在早期會向身體發出信號,只要我們別去忽略它,是可以把它消除在萌芽狀態的。
該病的早期癥狀與感冒非常相似,都有發燒、出汗、咳嗽等癥狀,因此極易被混淆。但與普通感冒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等會出現無痛性淺表淋巴結腫大,而且腫塊生長可快可慢,有的甚至經消炎治療后就會好轉和消退。很多人因此忽視病情。公眾可以通過簡單的“摸查”來發現,主要部位包括耳后、頸部、上頸部位、頜下、腋窩、腹股溝等。
此外,研究發現,淋巴瘤和病毒、細菌感染有關,比如EB病毒、幽門螺桿菌等。而20歲~40歲正是淋巴組織非常活躍的時期,年輕人又是感染這些病毒的高危人群,加上環境污染、輻射和經常接觸染發劑等因素,使得這一人群發病率升高。因此,年輕人避開以上不良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系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鏈接
病理診斷是淋巴瘤確診的“金標準”
朱軍
病理診斷是淋巴瘤診斷的“金標準”,獲取足夠的、高質量的腫瘤組織是病理診斷的前提。活檢則比較麻煩,甚至有風險,但是對于確診淋巴瘤是必需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取材不理想,還可能需要再次活檢,更有少數情況甚至需要多次活檢。淋巴瘤復發時也要盡量再取組織進行病理診斷,一方面是為了明確淋巴瘤是否復發,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些淋巴瘤類型可能會發生病理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