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在銀河系中,兩顆中子星的碰撞幾率為平均每10萬年一次。每次約有1%的質量會轉變成重元素,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金。而此次碰撞所產生的金原子總量可能相當于10倍月球質量。
在碰撞之處,金只是以原子形態出現,像原子霧一樣在星系間飄蕩。科學界推測,在地球形成早期,外來小型星體不斷“轟炸”地球表面,把金原子帶到地球,數十億年來,地球地理狀況不斷變化,加之金元素本身屬于惰性元素,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而逐漸形成固態單質黃金。
—— 喜愛原因二:稀少珍貴 ——
形成機制不同導致金少銀多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從古至今,金銀幾乎貫穿了人類發展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人們的觀念里,金要比銀稀少而且貴重,這又是為什么呢?
德國海德堡大學天文學家卡米拉·漢森認為,作為重金屬的金和銀是在最極端的恒星環境形成的,因形成的恒星質量和機制不同,導致金的數量明顯少于銀。
漢森的這一研究基于超新星爆發是重金屬物質來源的理論。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由于每種化
學元素的豐度和其在光譜中顯示的譜線強度有關,因此漢森帶領的科研小組使用計算機模型對超過70顆大質量恒星的光譜進行了分析以確定其化學組成。
研究表明銀元素產生的恒星質量要小于產生金元素的恒星,并且兩者產生的核聚變機制完全不同,銀是在一種相對較為微弱的“r過程”中產生的。
通過這一發現,研究小組圈定出了不同質量的恒星可以產生金屬種類的極限。漢森表示:“具有8—9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在其生命終了時會形成微弱的小質量超新星爆發,在此過程中只能形成原子量小于鈀和銀的元素,卻無法形成更重的元素。”雖然這種質量較小的恒星在爆發時釋放出來的金屬量也相對較小,可能僅有該恒星原始質量的10億分之一。但是這種可以產生銀的超新星卻要比可以產生金的更大質量的恒星數量更多。因此地球上銀的儲量要遠遠大于金的儲量。
不同分布讓人感覺金少銀多
“由于金和銀在地球上的不同分布,讓人們直觀上覺得金比銀少很多,其實兩者在地球上的儲量差不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錢永忠指出,在地球形成過程的初期,有很多月亮大小的雛形行星體撞到一起,產生的大量熱量使得這時的地球處于熔化狀態,密度較高的含鐵物質就沉到地心,因為金原子和鐵原子非常親和,絕大部分金就隨著鐵到了地心;銀原子不跟鐵原子親和,所以留在地殼里的銀要比金多出很多。這就給了人們一種錯覺,覺得金子比銀子少很多。
—— 喜愛原因三:特性穩定 ——
熔點高、抗腐蝕、延展性能好
自從1.2萬多年前發現黃金之后,人類對黃金的狂熱就被點燃了,早在62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保加利亞原始人已經開始加工黃金;公元前36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黃金提純技術;就連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宗師牛頓在其后半生都醉心于煉金術,人類對于土豪“金”的熱愛可見一斑。
其實黃金就是一種重金屬,但如此受人喜愛,與其本身的特性也有一定關系。金是一種化學元素,原子序數為79,其化學性質非常穩定,有句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這說明金的熔點較高,達1063攝氏度,火不易燒熔它,另一方面金還具有極佳的抗化學腐蝕和抗變色能力。古代的金器到現在已幾千年了,仍是金光閃閃。把金放在鹽酸、硫酸或硝酸(單獨的酸)中,安然無恙,不會被侵蝕。“只有在王水,也就是鹽酸和硝酸比例為3:1的混合劑,以及極少數溶液中,金才能夠被溶解,正是這種穩定性,讓金能夠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教授魏小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