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羅布泊·美麗羅布泊”為主題的羅布泊地區科考成果展將于11月正式啟動,歷時半年,在國外和國內部分城市進行巡回展出。
中國羅布泊問題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近日在新疆若羌“樓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透露,羅布泊科考成果巡展首站將于11月15日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開展,而最后一站則將于2014年5月再次回到羅布泊所在地新疆若羌縣。
被譽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上千年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探險者的目光。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樓蘭遺址,并發表《羅布泊探秘》,提出“羅布泊是個游移湖”的觀點。
1934年,中國和瑞典共組的科考團進入羅布泊考察,斯文·赫定和中國專家黃文弼、袁復禮、陳宗器等人一起,對塔里木河下游及羅布泊地區的水文、氣象等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測量。
此后,針對羅布泊是否游移,中外科學家持續了數十年的爭論。1959年,中科院組成新疆綜合考察隊(含前蘇聯學者)進入羅布泊地區,提出“羅布泊不游移”的觀點。
1980年—1981年,中科院新疆分院重新組織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進一步證明了“羅布泊不游移”學說,并對羅布泊洼地的形成、演變,動、植物區系特征,絲綢之路和樓蘭的興衰等有了新的認識和結論。考察隊隊長、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此次考察中失蹤。
此后,特別是2000年以后,中國科考人員30多次深入羅布泊腹地,組織了數次較大規模的綜合科考活動,取得了領先于世界的羅布泊科學研究成就。經過近30年的實地考察和研究,2007年12月,由夏訓誠主編的《中國羅布泊》正式出版,對羅布泊科考、地質演化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科學論述。
夏訓誠介紹,即將啟動的羅布泊科考成果展包括國內著名油畫家李葳創作的百余幅以羅布泊為主要內容的油畫、夏訓誠畢生羅布泊科考成果及反映若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介紹等,將引領世界對若羌羅布泊、樓蘭這個“世紀話題”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