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對。既然生命活性的物質基礎是生物電,引起身體痛苦的原因也是生物電的改變,那么生物電循環系統才是物理治療的靶器官。現在眾多治療手段,包括手術、給藥、電刺激,等等,都是沖著軀體進行的治療。要對生物電循環系統這個靶器官進行有效治療,必須要有生物電醫學理論支持,因此醫學界必須重視生物電醫學的研究。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研究人體這個整體,首先要研究人的整體物質組成,但是只研究軀體而不研究生命的本質,就對人體無法形成科學的整體認識,也不能建立正確的整體醫學理論。
用生物電怎么界定生和死?
科技日報:您論述的生物電共振技術,到底屬于中醫,還是西醫?
王玉玲:中醫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醫發展也有300多年。他們之間有差異,但都是對人體進行治療的科學探索和研究。
你提出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通常都會有的想法。但我反過來問,對任何醫學技術一定要用中醫和西醫來劃分嗎?我們通常把關注點放在技術層面上,所以對不同技術進行了中西醫的劃分。但是,如果我們把關注點放在醫學最終的服務目標——人體上時,針對人體的物質組成,選擇最合理的技術,任何科學成果都可以為治療所用。
人體是由結構物質和生物電組成的。如果一定要分類,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則可能分為結構類和生物電類。
科技日報:我們回到主題,用生物電怎么來界定生和死?
王玉玲: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心電圖消失,心臟就停止跳動,臨床上被定為死亡。心電圖就是從體表檢測到的生物電。從整體電到分子電,不同層次生物電性的喪失表現出人體不同的生命與功能狀態。根據我的研究,死亡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是整體死亡期。當整體生物電循環正常,人體就有生命。當整體生物電流動停止時,心電圖消失,生命就會終止。這是整體死亡期,是死亡的第一階段。這時,尸體柔軟,體溫尚存,生命有可能被挽回。死亡后體溫尚存期或一定時間內,雖然器官細胞生物電動作電位停止,但靜息電位尚在,器官沒有死亡,所以器官可以被移植。
第二是器官細胞死亡期。器官細胞的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是細胞器官功能的基礎。當細胞的靜息電位消失時,器官死亡。這此,器官不可能被移植復蘇。
第三是分子死亡期。活性物質蛋白質的電荷是人體代謝的基礎,蛋白質電荷正常時,體內代謝正常,紊亂時會發生代謝性疾病。一旦他們的電荷被中和或消失,分子就死亡,即蛋白質活性消失,此時尸體會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