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后出現了碰撞器,它不像加速器那樣,僅能夠將粒子光束以固定角度發射,碰撞器能使對立光束的粒子相互之間發生碰撞。70年代,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以及美國的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LinearAcceleratorCenter)都制造出了小型碰撞器,其中,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隨后還探測到了介子和輕子。
但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粒子的能量,還需建造體積更大、功能更強的大型碰撞器。此時,費米國家實驗室并未急著將Tevatron加速器改造成碰撞器,而是集中技術力量,將這座加速器能量提高至1兆電子伏特。在這個過程中,Tevatron加速器成功將粒子能量提升至300BeV以上,而這正是當時歐洲科學家所建造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PS(SuperProtonSynchrotron)設定的目標值。這一結果對歐洲高能粒子物理領域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但是隨后,歐洲科學家又迎頭趕上,超越了美國高能粒子物理學界。
1978年,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始建造ISABELLE,希望能夠用其發現新的粒子,其中就包括W和Z波色子。但在1981年,歐洲科學家將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PS改造成一座質子反質子碰撞器,并且在兩年內發現了W和Z波色子。盡管用于容納ISABELLE的4英里長隧道已經挖好,并且已經為此付出了2億美元的資金,1983年,該工程還是被取消。
隨后,美國科學家重新把研發重點放到Tevatron加速器上來,并且在1985年將其改造成了一座碰撞器。歐洲則緊跟著建造了長達17英里的正負電子對撞機LEP(LargeElectron-PositronCollider)。但是,實際上,Tevatron加速器的主要競爭來自于實驗室兩個小組的科學家。
盡管Tevatron加速器性能已是十分強大,但是美國物理學家們受到ISABELLE失敗的影響,一直在想法超越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1983年開始,他們就計劃建造一座耗資50億美元、長達54英里的加速器,能夠將粒子加速到20兆電子伏特。他們希望利用這一超級碰撞器來解答宇宙中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美國科學家把這座碰撞器稱為超導超級對撞機(SuperconductingSuperCollider)。
超導超級對撞機的主管羅伊·舒維特表示:“這個對撞機是ISABELLE失敗后,美國物理學家希望超過歐洲高能粒子領域的產物。”
1986年,物理學家對超導超級對撞機進行了設計,國會也撥款2億美元用于制作平面圖。但是,物理學家打算將其建造在費米國家實驗室,因為這樣的話,還能夠利用該實驗室的現成基礎設施。同時,他們還打算,利用Tevatron加速器向超導超級對撞機輸送粒子。但是后來,德克薩斯州承諾投入10億美元,因此得以把這座對撞機建造在德州境內。
盡管在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的時候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而且這一做法還在美國物理學界內部出現了很多分歧,但由于里根總統以及布什總統都支持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的方案,這一建造進程得以繼續。當時,物理學家希望該對撞機能在1999年投入使用。
但隨后,超導超級對撞機的預算超過了100億美元,這項工程也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當時的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向國會呼吁繼續支持超導超級對撞機計劃。他稱:“在這個時候放棄超導超級對撞機建造工程無異于暗示美國可能放棄其在基礎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
1993年,盡管已經花費了20億美元,隧道也已經挖好了14公里,并且整個工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一,美國國會否決了超導超級對撞機(SuperconductingSuperCollider)計劃。
今后,如果要設計建造下一代大型對撞機,很可能會是一項國際工程。國際物理學界已經開始初步計劃建造國際直線對撞機(InternationalLinearCollider,簡稱ILC),但有可能這一工程會無法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