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傍,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法國制造的“亞太7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又寫下新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航天從西昌走向世界
1984年11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
那一年,該中心剛剛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滿懷勝利喜悅的西昌航天人明白:要想承攬外星發射,就必須真正與世界航天接軌。于是,他們開始了二次創業。
1986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接到來自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第一張訂單:發射亞洲一號衛星。為了迎接亞洲一號,僅用14個月,西昌航天人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修建了亞洲當時最先進的衛星測試廠房,并且用土洋結合的辦法,使衛星測試大廳的凈化、恒溫條件完全滿足外商要求,而且潔凈度達到了l萬級的世界之最。
1990年4月,中國承攬的第一顆國際商業衛星亞洲一號在“長征三號”火箭托舉下,矗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塔架上。4月7日下午,進入美方選定的預定發射窗口,發射場上空卻是雷聲大作,暴雨如注,火箭被迫推遲點火。就在老外們大罵“鬼天氣”的時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展開緊急補救,科學判定當晚21時前后發射場上空將出現一塊云空。
21時30分,“長征三號”火箭在風雨中點火,星、箭從一處極細的云縫中順利升空,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各種測試數據表明,在美國休斯公司發射的80多顆衛星中,亞洲一號是定點精度最高的一顆衛星。
中國航天在西昌邁出登上國際航天舞臺的第一步。由此,中國航天對外開放之路越走越寬:
1992年,中國在西昌使用新型大推力火箭將兩顆澳星送入太空;1997年10月,將亞太二號R衛星發射升空;2005年4月,成功發射法國泰雷茲公司研制的“亞太6號”衛星;2007年5月14日凌晨,成功將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國際用戶提供商業衛星服務。
2011年,成功發射巴星-1R、W3C和尼星1R三顆國際商業衛星,實現中國首次為歐洲衛星運營商提供發射服務,擴展中歐航天領域合作。2012年3月,亞太7號衛星又成功發射……
從22年前第一次發射國際商業衛星至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先后執行了25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19顆國際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一系列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已成為國際航天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成功典范。
科技創新提升綜合科研試驗能力
高風險的航天發射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上世紀90年代,由于產品質量原因,中國航天的國際商業發射接連失利。
西昌航天人在逆境中奮起,為提高發射成功率,他們創造性地總結出雙崗、雙想、雙五條歸零標準,檢驗評估、復核復算等一系列確保發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2006年以來,該中心進入高密度發射任務期,面臨新的挑戰:測試發射周期縮短、多發任務交叉并行、任務狀態轉換頻繁。
為搭建與國際接軌的對話平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2004年開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2006年9月,中心順利通過認證審核,與國際競爭對手們站上同一個平臺。2010年,中心通過了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科學實施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應急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崗位人員資格認證考核,積極推進試驗理論和發射技術研究,深入開展快速發射數據分析、快速總結評估、快速射后恢復、快速狀態轉換,有力促進了任務順利實施,實現向建設綠色生態環保發射場的跨越,實現了向建設綠色生態環保發射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