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對心肌組織造成的結構性損傷并非像過去認為那樣是永久性的,只要能設法讓心臟“休息”一下,損傷便可能得到恢復,這有助于研發治療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許多患者心臟病發作后,心肌組織會因為長時間缺血等原因而出現結構性損傷,這又會影響心臟的泵血能力,逐漸導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風險。
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切薩雷·泰拉恰諾博士說,如果是腿部肌肉受損,只要休息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恢復,但心肌組織需要不斷工作為身體輸送血液,得不到休息,因此結構性損傷難以恢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永久性的。
切薩雷和同事在新一期《歐洲心力衰竭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從一些有心力衰竭癥狀的實驗鼠體內取出心臟,將其移植到其他實驗鼠體內,與健康的心臟共存,這樣受損的心臟既能獲得血液供應,又不需要工作。結果發現,受損心臟中的一些結構性損傷自行恢復了。
比如,心臟中的心肌細胞橫管系統,這是一個由許多管狀纖維組成的系統,它深入心肌內部,有傳遞電信號的功能,可以協調所有心肌細胞同步收縮。在健康心臟中,心肌細胞橫管的排列是緊湊有序的,但在受損心臟中,心肌細胞橫管變得稀少且雜亂無章。本次研究發現,在受損心臟得到“休息”后,這一系統又逐漸恢復了正常狀態。
據介紹,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醫生會在部分心力衰竭病人體內植入一個泵血裝置,減輕心臟壓力,幫助心臟恢復自身功能。但研究人員還希望進一步在分子層面上探清心肌組織自我恢復的詳細過程,這會有助研發不實施心臟手術也能幫助心臟恢復功能的療法。(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