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國防科技工業的國家隊,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肩負的使命!”這是吳曼青院士最常說的一句話。
31歲獲“申仲義雷達獎”,32歲獲“中國青年科技獎”,44歲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目光炯炯,思維活躍,談吐風趣。一說起工作,整個人立即激情四溢,斗志昂揚!
作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所長,國家一類骨干雷達研究所的負責人,近年來,吳曼青和他的團隊在我國重大裝備研制和新型雷達系統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打破了我國重大裝備發展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我軍某重大裝備的研制,在技術引進上一度遭受重重阻撓。“我們一定要爭口氣,突破關鍵技術,弄出自己的東西來。”吳曼青鏗鏘有力地對自己、也對團隊說。
2002年,吳曼青團隊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部該型裝備。然而,他們并沒有就此停步。2005年,吳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體制發展該型裝備的新思路,并部署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2008年,吳曼青親自擔任總設計師,團結協作、集智攻關,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實現了從芯片到系統的全面創新,標志著我國該項雷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展該型裝備的主動權,被牢牢掌握在了中國人自己手中。
軍隊領導和業內專家一致認為,這一項目取得了豐富的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在雷達發展史上罕有先例,十分難得,是我軍武器裝備創新發展的范例。它為我軍立足國產平臺、發展先進裝備,闖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必將對我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和先導作用。
“只有將歸宿定位到國家需求上,技術創新才能迸發出最大的活力,獲得奔騰不息的生命源泉。”吳曼青團隊始終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制高點作為創新研發和產業布局的方向,力爭“思想上領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實踐上搶先一步”。
早在2001年,吳曼青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的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作為38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組織精兵強將開展研究,并很快取得進展。事實證明,正是這一前瞻性研究,為我國在雷達成像技術上邁入國際先進行列奠定了基礎。
2008年,我國試圖引進雷達測圖系統,遭到拒絕。吳曼青主動請纓,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套機載雷達測圖系統。系統投入使用后,首次獲取中國西部橫斷山脈11萬平方公里雷達影像,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雷達測繪技術的國家之一。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搜尋失事直升機組一度陷入困境。西方國家斷定:“中國人的技術手段是不可能找到失事機組的。”危急時刻,吳曼青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搜尋任務。他帶領團隊,一連幾個晝夜高強度工作,利用雷達技術成像5700平方公里,確定了疑似點,指揮部據此找到失事直升機。
在大力推進具體技術創新的同時,吳曼青的思維并不拘泥于傳統的雷達技術發展,而是延伸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雷達技術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雷達技術突破本身,而要為雷達尋找更為豐富的平臺,發揮雷達更大的功用。”吳曼青說。
于是,他將目光瞄準了浮空平臺。一個傳統的雷達研究所研究浮空器(依靠較輕氣體產生的浮力升空的飛行器),這在很多人眼里顯得不可理解。吳曼青不僅做了,而且支持這支浮空器研發團隊先后研發了包括國內第一個定型浮空器產品在內的系列產品,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成功研發大型浮空平臺的國家。部分產品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出色完成重點安保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