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IT企業境內外IPO融資額之比升至14.6倍
中國IT企業掀起了一股回歸A股潮。日前有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以來中國IT行業企業境內外IPO融資金額之比已大幅高升至14.6倍,與2007年的0.9倍形成鮮明對比。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境外上市窗口遲遲無法打開,導致中國企業境外上市艱難,而境內A股市場最近出臺多項利好政策,吸引著中國IT紛紛轉投境內資本市場。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今年1~4月,A股IT行業企業IPO數量已達到20家,在今年全部完成首發的87家企業中占比高達31.7%;合計融資107.5億元,占到今年A股IPO融資總額(626.3億元)的23.2%。其中,遠方光電、人民網更是分別以51.72倍、46.13倍的近期較高IPO發行市盈率完成首發;藍盾股份、朗瑪信息等也紛紛創出93.6%、82.5%的新股上市首日漲幅高位。
未來,這種回歸趨勢更為明顯。根據證監會公布的A股IPO在審企業名單顯示,截至4月19日,已申報A股IPO企業數量達到661家,其中IT行業企業達到146家,占比高達22.6%;目前已過會及已核準發行的IT行業企業為18家,占所有已過會及已核準發行企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至23.1%,接近或超出早先IPO融資的重點行業制造業、能源及礦業等。
境外:
上市窗口遲遲無法打開
為什么以前大多IT互聯網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而現在卻愿意選擇回A股上市?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對本報記者指出,一方面,受到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影響,再加上之前中概股信任危機和私有化等因素,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窗口遲遲無法打開。唯品會流血上市和神州租車中止IPO都是典型例子。
國內:
A股迎來眾多利好政策
而另一方面,國內A股市場卻迎來眾多利好政策。李玲指出,隨著A股上市制度的完善,創業板以及新三板的推出,加上政策上對于IT行業的扶持,這也促使一部分擬上市IT企業轉而開始尋求A股上市機會。今年3月,國家出臺 “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根據Wind的數據,去年有超過一半的中國概念股公司股價跌幅在50%以上,這意味著IT互聯網企業回歸國內上市正當其時。
首先,中國的證券主管部門相對容易接受經得起美國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標準規范過的企業。加之,盛大、百度等一些企業前幾年上市業績也不錯,業界人士認為,這些企業如果能夠轉板,券商愿意承擔風險,保薦部門也愿意保薦這些回歸企業。
另外,人民幣基金的增長推動中國互聯網企業境內IPO。清科集團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11年前11個月共計募資264.6億美元,同比增長162%,在這中間,有295只人民幣基金和28只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的募資總額遠遠高于美元基金。
仍有障礙沒有解決
不過,回歸A股仍然有一些障礙沒有解決。李玲認為,境內上市對企業財務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比如創業板對企業有兩年盈利的要求,要做到像美國市場一樣在虧本狀態下上市尚不現實。另外,國內上市采取的是審批制,如果根據資產規模、盈利模式、可持續發展等國內上市標準評判視頻公司等很多已經境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未必完全符合境內上市的標準。(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