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近10年來由于農化企業兼并種子企業,以及轉基因生物技術廣泛應用,國際跨國大公司生物育種等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模擬環境技術的成功應用,選育出更加抗倒、抗病的品種;自動化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取樣、研磨、加助劑、測序全程自動化,提高了效率,孟山都發明了切割機,每天可切割10萬粒玉米種子;還有定量定位插入基因技術、SPT種子生產技術、活體植物快速鑒定技術等等,保證了優勢品種不斷育成。2009年美國前十名的種子企業銷售量占全球種子市場45%,全世界種子市場格局基本形成,我國種子企業走出國門難度很大。
體制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主持人:面臨困難,任務艱巨,我國種業未來的發展該從何處發力?
張延秋:與技術創新相比,體制機制創新同等重要,現代種業的發展需要積極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
落實《意見》完成“兩個分離”,即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分離,科研院所與所辦企業脫鉤,關鍵是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要到位,進一步明確科研院所定位、定性。對公益性科研院所國家應給予經費保證,完善公益性院所和專家考核、評價機制,采取業績評估和同業評估方式對科研人員進行評價,研發人員收入不與創收直接掛鉤。國家加大基礎性研究科研投入,改變投資方向不合理現狀,目前國家大部分種業科研投入集中到育種環節,基礎性研發不足13%。
此外,還需制定《植物品種交易辦法》,規范科研成果轉讓行為。總結科企合作成功經驗,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有效合作。
戴景瑞:現代種業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包括種質創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和種子營銷。中國種業現代化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要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同步推進,科技創新必須貫穿于種業的全產業鏈。沒有現代化的管理,也不會有現代種業。二是對種業上、中、下游的支持或扶持,既要找準薄弱環節,更要抓住難點和關鍵。三是在企業逐步成為創新主體的過程中,對具有創新優勢的大專院校,要充分發揮其現有的優勢,以保持我國種業的競爭力和對現時農業生產的支撐力,并逐步引導其向種業上游轉移,發揮其創造力。四是推動種業科技創新還必須抓住種質創新、走規模化、工程化的路子,加強種質資源、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的保護,強化產學研的聯合和合作,要建設培養現代種業的科技創新人才和高層管理人才。
劉旭:糧食是基礎性的公共產品,國家扶持糧食生產應像投資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一樣,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近幾十年來的糧食增產得益于用現代育種技術選育的新品種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目前糧食安全越來越面臨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和需求增加、農民收益下降等諸多不利因素,糧食的增產關鍵還是要在選育和選用優良品種、先進栽培技術、耕地綜合治理、病蟲綜合防控等科技成果方面進行科技創新,要建立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糧食安全保障。
相關閱讀
種子行業市場需求大 行業整合步伐要加快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耕地保有量人均不足1.4畝,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中國種業市場潛在市場容量約為900億元。從產品結構來看,水稻種子約占總體市場規模的21%,玉米種子占33%,蔬菜種子占31%,棉花種子占8%,油菜種子占3%,瓜果及其它種子占4%。
目前,國內種子行業的競爭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據統計,全國現有持證經營企業8000多家,注冊資本500萬元—3000萬元之間的企業3000多家,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只有80多家。二是行業競爭較為激烈。種子產品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同一種類不同品牌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很強,為爭奪市場資源,各大種子企業都在全力拓展銷售網絡,種子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三是行業集中度正在提高,具有強大研發優勢、豐富運營經驗和品牌知名度的種業企業將有機會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成為業內領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