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躍平說,利用遙感技術考古通過在空中實現對地面俯視,對一個地區地貌進行全方位觀察,不會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大大節省了考古調查的成本。遙感圖片容易獲得一個地區的全局信息,同時,遙感圖像成像尺度變化范圍大,有利于人們對所得圖片進行研究。有人做過統計,在相同范圍內,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傳統的踏查方法提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文物三普”中,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與新疆和海南有關機構合作,對新疆地區進行遙感勘察,從衛星照片、航片上發現目標,用GPS確定坐標,然后對新發現的文物點進行地面抽樣檢查,發現了2000多處新遺址。同時他們對海南森林植被覆蓋區的古遺址也進行了有效的遙感探測。
“最重要的是,遙感考古對古代遺跡的破壞相對于傳統考古要小得多。利用遙感圖像,可以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遺址和古代墓葬的構造,盡可能地減少破壞。”聶躍平說。
建立全國性遙感信息庫還原歷史
遙感探測技術、地磁探測法、三維掃描,考古已告別了“拿著小鏟子挖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現代高科技手段應用于考古。
聶躍平告訴記者,自己最近正在開展一項工作,在遙感資料的基礎上,收集了遺跡分布區內可能收集到的航片、衛星照片資料,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對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重要古建筑進行了虛擬復原,并展示古時的漕運景象,充分再現了古人在開鑿及發揮大運河作用的智慧和貢獻。
“我國地域太廣,即使是內蒙古區域,東部草原、西部沙漠、中部丘陵和山區,環境和遺址情況不一樣,遙感的數據和參數使用都不一樣。”聶躍平告訴記者,目前只是把已經勘察過的區域資料保留下來,進一步研究,積累參數,未來希望能建立一個全國的遙感考古信息庫,這項技術的應用,將對我國今后應用這項成果進行大遺址保護規劃、文保管理水平的提高、遺址環境變化的動態監控、公眾享受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等都起到重要作用,“這需要很多年的數據積累。”(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