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有著不同于其他太陽系行星的表面結構,它的表面就像一種罕見類型的隕石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表示,水星有著不同于其他太陽系行星的表面結構,它的表面就像一種罕見類型的隕石。
科學家補充說道,該發現是基于對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水星探測器“信使號”(Messenger)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揭露了這顆太陽系神秘行星表面的組成和歷史。
水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一顆行星,因為人類對水星啟動的科學任務不如對火星、木星以及土星那么多。NASA自8年之前發射“信使號”后就開始著手改變這一情形。
科學家表示,基于以往對“信使號”收集到的數據分析得出,水星表面大部分都覆蓋著堅硬的熔巖。巨大的熔巖覆蓋著水星6%的表面積,這部分的面積相當于美國國土面積的60%。這些熔巖在35億至40億年前形成了水星表面一望無垠的北部平原。
熔巖平原在太陽系行星上十分普遍。例如,早期的火星表面全是火山熔出物,并且火星上擁有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火山(Olympus Mons)直徑長約600千米,其的寬度足以覆蓋整個新墨西哥州,并且高達25千米,是珠穆朗瑪峰的三倍高。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行星地質學家韋德(Shoshana Weider)表示,“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這并不代表它表面的組成歷史較其他的類地行星有什么不同和多極端。”
水星表面含有大量鎂和硫,這得水星表面與部分熔融的“頑輝石球類隕石(enstatite chondrite)”有些相似,這種罕見的隕石是在太陽系內層高溫低氧的環境中形成的。
科學家們也觀察了水星表面北部火山平原的區域。這些周圍的區域卻因有大量火山口的存在顯得凹凸不平。這表明這些區域形成年代更久遠,因為流星撞擊形成這些坑洞需要更長的時間。據數據分析表明,熔巖平原及周圍地區的化學成份含量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韋德表示,“北部平原地區及周邊區域化學成分的不同;再結合北部平原形成的時間要晚5億年左右,這表明形成北部平原的火山活動熔化了水星表面不同區域的地幔結構,并且其冷卻溫度較周邊區域更低且形成年代更后期。”(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