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眼里,百度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中唯一可能被移動互聯網顛覆的那一個,原因在于——從Web到App,許多數據被封隔在了花園圍墻之內,如果無法獲取這些數據,搜索引擎的能力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從桌面到移動設備,搜索的形態也很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是多樣化。在入口形態不明朗的情況下,百度的競爭者極有可能占領新的入口來搶奪百度搜索的市場份額。最終要的是,一旦形態發生變化,百度的廣告收入和競價排名模式都可能灰飛煙滅,錢從哪里來?
半年前,我也想過以上問題,但那時百度的動作讓我覺的毫無頭緒。但最近我發現,百度在移動端的戰略愈發清晰了——搶入口是百度被競爭對手們逼著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但并不是百度的核心,百度的核心永遠都是搜索,在PC時代是搜索+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可能變為搜索+分發渠道。
首先得明白一個問題,在移動設備上,我們依然需要搜索:你會在效率應用內查詢事項和日程;會在體育應用內查詢賽事相關信息;會在餐飲應用類查詢餐館信息;你會通過路況/地圖類應用查詢實時的交通信息;你還需要用查詢新聞、知識、天氣……這都是搜索行為,本質上說,搜索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它在移動端被割裂了,人們轉而通過每個應用來滿足自己的搜索需求,而非一個搜索框。當然,我認為框內的搜索也將長期存在,只不過失去了以前的壟斷形態。那么如果百度能夠檢索應用的內容、功能,甚至調用直接調用它們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自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遷移。
前段時間就有“百度應用內搜索功能”上線的消息爆出,但我發現似乎并不是這么一會事,我試用了一下發現,現在的“應用內搜索”還無法真正抓取應用內的數據,而是通過搜索對本地App進行搜索調用或推薦相關的App供我下載(貌似只是名稱相關)。例如我在百度應用內搜索“百度”Web搜索外,還會出現我存在通訊錄中和“百度”相關信息的聯系人以及百度的應用,我可以直接點擊調用它們,這僅僅是實現“應用內搜索”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實現應用內數據的抓取和理解。
我相信從技術上來講,無論是從應用內獲取、分析數據,還是理解用戶意圖為其匹配功能和內容對百度來說都并不是什么門檻,重點在于如何讓這些應用為百度敞開大門。我認為這其實和Web的道理是一樣的——百度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為人所知。例如,當你搜索天氣時,百度就能為你推薦天氣類App(一旦做到應用內你的數據獲取和理解,搜索就不單單停留在目前的應用名稱層面),這么一來百度就成為了一個“應用分發渠道”,新的盈利模式也隨之而來。
不過這件事并非只有百度一家能做,要知道,移動應用搜索帶來的下載速度增長在2012年一年內提升400%,這塊蛋糕是人人都想要的。況且目前而言與騰訊、360甚至第三方應用平臺相比,它目前在移動上的渠道屬性是較差的(雖然騰訊還沒有什么明顯的動作)。但我認為百度也有它的優勢:在對數據內容的理解和匹配上技術領先(從百度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語音、語義識別系統以及成立了Deep Learning實驗室等動作中可見一斑);在PC互聯網上積累下了Web App的分發的強大優勢;針對移動互聯網開發者提供了一套十分完備的云開發平臺,這點我在《談到百度移動戰略,別忘了百度云平臺》中做了詳細的闡述。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我們看到了百度的一系列動作:從瀏覽器、桌面、應用、語音助手到云開放平臺(其中如Site App這樣的小工具也值得注意,它幫助Web變為Web App),百度試圖將原有的網頁搜索形態擴張為網頁搜索、移動網頁搜索、語音搜索和應用內搜索。而從內容上區分則可認為是搜索Web、搜索Web App、搜索應用內數據和搜索本地數據(包括部分應用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