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8天的航程,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母船于當地時間6日晨抵達位于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始第二航段作業。科考隊在為預定7日的“蛟龍”下潛進行“熱身”準備。
現場指揮部初步決定,“蛟龍”號將在當地時間7日7時(北京時間8日1時)進行第二航段首次下潛,下潛深度約為5200米。這將是“蛟龍”號自2009年以來進行的第63次下潛。
本次下潛的位置在夏威夷東南方500多海里處,“向陽紅09”船停留的具體坐標是北緯10度01分,西經154度18分。這是我國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在這個7.5萬平方公里的合同區里,錳、銅、鈷、鎳等金屬結核的豐度和品位較高。
根據科考隊的日程表,在這個合同區內有10至12天的作業時間,其間將進行5次預定下潛和2次機動下潛。
“11日之前的海況都還可以,我們要抓緊這個時間窗口,把幾次下潛搞好。”現場總指揮劉峰在船一到位就立即到前甲板巡視,表示對海況還比較滿意。
記者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隨船氣象員孫虎林處獲知,當地海域在今明兩天的天氣是多云有陣雨,東到東南風4到5級,浪高1.5到2.0米,到7日下午轉東到東北風4到5級,短時陣風6級。這都屬于三、四級海況,而“蛟龍”號可以在五級海況以下作業,天氣條件滿足下潛需求。
天時、地利均已具備,科考隊也展現各司其職的“人和”,為下潛進行準備:副總指揮、安全總監李向陽叮囑大家戴安全帽穿防滑鞋;潛航員召集所有計劃下潛人員宣讀深潛作業規程;調查儀器保障員王友亮用不同材料的小卡片做防腐試驗;水面支持系統技術人員高偉、李德威有條不紊地操作CTD絞車,為“蛟龍”下潛先探個路。
“CTD是重要的常規調查設備,用來測量作業海區海水的溫度、鹽度和深度。對‘蛟龍’號還有特別的作用,就是根據這些參數計算潛水器下潛和上浮所需的壓載配重。”現場副總指揮、水面支持系統負責人丁忠軍介紹說。
CTD設備下到5000米海深,獲得聲速剖面數據后回收至甲板,隨后開始布放用于潛水器水下定位的長基線信標。
對于即將開始的第二航段“蛟龍”探海,深潛部門負責人葉聰說:“下潛作業分為工程下潛、應用下潛和培訓下潛。7日的首次下潛是工程下潛,目的是檢驗潛水器的性能。其后幾次都是應用下潛,由潛航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共同完成。”
本次“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分3個航段共計113天,在圓滿完成位于南海的第一航段任務后,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母船于7月19日從廈門起航,經過5281海里的航行,6日抵達了第二航段作業區。這次航行時間達18天,超過了“向陽紅09”船2011年搭載“蛟龍”號從江陰出發到本海區進行海試前航行14天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