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河北省赤城縣、懷來縣以及北京市延慶縣等地采訪了解到,京冀交界雖然只有一山之隔,但由于政策、投資差別等多方面原因,延慶、昌平山區百姓已經開始享受政策紅利,而赤城、懷來山區百姓依然飽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的困擾。兩地貧富懸殊大,百姓稱之為“一山隔開兩重天”。
河北赤城:收入多年變化不大
河北省赤城縣后城鎮艾河灘村是一個位于燕山山脈的村莊,這個村離河北與北京市交界處一公里,離延慶縣城25公里,離赤城縣城60公里。
艾河灘村現有371人,人均耕地1.7畝,全村山場面積約25000畝,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艾河灘村村民收入主要是靠打工、種地、挖山藥材和蘑菇等。每年冬天,村里都有40多人到北京燒鍋爐,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種地主要是玉米,因為沒有澆水設施,完全靠天吃飯,玉米畝產約800斤,凈收入不到500元;上山挖柴胡、黃芩、蒼術等草藥,好的勞力一年能掙2000元。
村干部崔永生說,村里幾乎都是貧困戶,其中特困低保戶有50多人。雖然有兩萬多畝山場,但是利用不起來。本來養羊還有一定收入,但是2000年實行禁牧后,羊都被賣掉了,現在村里只剩4個養羊戶。
北京延慶:政策紅利凸顯
與艾河灘村一山之隔的延慶縣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現有30戶人家、100人,其中農業戶口70人。村干部徐建喜介紹:“以前村里130多畝山坡耕地,靠天吃飯,種一葫蘆打一瓢。”199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當時吃返銷糧,部分村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是全縣最窮的地方。
如今村民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一是護林員工資,村里符合護林員上崗條件的48人,工資每人每月440元;二是林權制度改革后山區生態林補償款,每畝林地24元,村民按股分紅,村民每人每年5000多元,僅此兩項收入就上萬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好,有6戶村民開辦了農家院,旅游旺季每家能賺三四萬元;還有打工、種地、賣山貨等收入。
延慶縣玉皇廟村有59戶、142人,目前已注冊農家院30多戶。村民任志云的農家院,每年旅游旺季半年時間里收入約7萬元;她的丈夫是村里的護林員,每年收入5000元;家里有輛農用運輸車,閑時跑運輸,全年收入約10萬元。她說:“我們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
延慶縣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延慶山區一些村莊以前靠天吃飯,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同時當地百姓為保護環境做出了犧牲,如實行禁牧減少了收入來源。北京市提出“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目前全縣200多萬畝生態林,每畝補償61元。這一政策的實施,既讓山區百姓得到了實惠,也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縮小區域差距推進生態一體化建設
在采訪中,當地百姓反映最多的是,雖然承擔著同樣的保護生態重任,但是由于政策、投資等方面差別,導致“一山隔開了兩重天”。一些干部群眾呼吁,國家應采取措施,使兩地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張家口市林業局干部認為,京張地區是一個生態關聯度很高的有機整體,只有實現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才能保證發展的良性互動和長久性。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相關負責人認為,北京周邊生態工程區一些地方農民還比較窮,靠天吃飯,又缺乏政策扶持,尤其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對于到手的林地林木資源,農民缺乏發展林下經濟的啟動資本。
赤城縣、懷來縣一些干部群眾建議,國家應加大對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經營利用好林地林木資源。同時,應將北京周邊尤其是北京上游的生態建設與解決環京津貧困帶的問題結合起來,加大對生態涵養區的轉移支付,加大生態建設投入,使環京津生態貧困帶逐步變成生態富裕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