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在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地處秦嶺之中的鎮安縣境內發現200多處明清時期古山寨。專家認為,這是陜西省縣域內發現的數量最多的古山寨群,其雄居險峻山巔之勢在全國亦屬罕見。
據介紹,陜西省鎮安縣境內發現的山寨(洞穴)星羅棋布地散落在險要山巔和隱蔽之處。文物普查查明,全縣共有石砌山寨遺址200余處、自然天成洞穴遺址300余處。這些山寨(洞穴)構成了秦嶺深山獨特的古代山林治安防御體系,被人譽為“東方古老寨堡”和“秦嶺險峻奇觀”。
陜西省鎮安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廣說,山寨(洞穴)小者可藏數人,可容納百余人的有70多處,其中可容四五百人的大型山寨有10多處。鎮安山寨的發現是陜西數量最多的一次,全國也極為罕見。
據《鎮安縣文史資料》記載,鎮安山寨大多創建于明末清初,大多為抵御農民起義軍而修建。石砌的山寨就地取材,依山為基,以石筑墻,“干打壘”砌筑,多為當地名士富戶牽頭修建。這些山寨依山就勢建筑于周邊地勢險要的山頂,周圍群山相接,多為三面陡坡,一面與山峰相接,地勢異常險要,易守難攻。山寨平面則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長方形,寨墻高大寬厚,防御功能齊備。根據地形、功能還可分為前寨后寨、上寨下寨、山寨洞寨、牛寨羊寨和哨寨哨卡等。
鎮安地處秦嶺腹地的崇山峻嶺之中,是古關中向南通往川渝、向東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秦嶺深山的險要地形地勢為躲避匪患和藏匿匪徒提供了天然屏障,修山寨、建堡壘成為當地大戶人家企求安身立命的重要措施。
鎮安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何代瑜表示,鎮安山寨對研究秦嶺“南山老林”古山寨修筑技術和明清軍事防御史、民間防御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對了解鎮安地區明清時代乃至民國時期的政治、歷史、文化和社會治安狀況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將對戶外愛好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