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600多年前的大夏國都,統萬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匈奴都城,據稱它可以與瑪雅古城、樓蘭古城、高昌古城等相媲美。長期以來,發掘和利用這一歷史文化遺存一直滯后,其名聲也遠不及其他幾座古城。然而,這一現狀有望被打破。日前,記者從陜西省有關方面獲悉,陜西省人民政府已經正式審議并通過統萬城遺址編制規劃,這意味著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從此走上制度化道路。
統萬城遺址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國都遺址。統萬城由宮城、內城和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內有赫連勃勃居住的皇城;內城是各級官署和王侯貴族的居所;外城則是一般居民區。統萬城遺址格局保存完整,現存大量城垣、馬面、墩臺等建筑基址。1996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2012年,被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統萬城作為我國古代匈奴族遺留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史、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經濟政治、城市建筑、軍事、地理變遷等,都極具價值。陜西省靖邊縣于2001年全面展開統萬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漢文化)交融、滲透、匯聚最具典范的例證,也是一個消逝了的民族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作為一處國家級文保單位,它與其他古遺址相比,有其獨特性:作為一處沙漠遺址,在飽經1600年的人為破壞與風侵雨蝕后,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風貌,這在全世界屈指可數。
統萬城有行政建置的歷史,經歷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北宋、西夏、元朝各代,延續了八九百年,到明朝才成為長城外的廢城。行政建置撤掉后,當地居民并沒有離開,現存于統萬城墻體內側的窯洞和院落,就是當地百姓長久居住的遺跡。
在2003年“沙漠古都統萬城學術研討會”上,專家首次提出統萬城的五大特點:沙漠上建筑的草原都市、我國早期建筑使用三合土的典范、我國早期馬面兼倉庫建筑的壯舉、我國早期使用木筋建筑的首創、我國早期套城建筑的發展等。
對于統萬城的建城意義,赫連勃勃曾自言:“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故以統萬為名。”赫連勃勃建立夏國,稱帝統治19年。統萬城城池建造分內外雙城,實際上分為東城與西城,從平面圖上看東城為主,西城為輔。東城南城墻略向東北斜;西城西南城角有角樓殘土高31米,西城墻中間有一個折角墻。這兩座城都建有馬面,有的馬面之內,藏有木材等作為倉庫之用。全城規劃還表現出左祖右社,這是按漢人禮制的建城方針建造的。宮殿樓閣,接連成片,角樓做得十分壯觀。全城每條城墻都有馬面,而且建設得非常密集。
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市及靖邊縣縣委、縣政府對統萬城申遺工作高度重視,并推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另外,國家文物局已將統萬城遺址列入“十五”期間的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中國世界遺產中心也將統萬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清單。最終,統萬城能否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人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蒸土筑城
據文獻記載,統萬城為蒸土筑城,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用這種方式筑造的城池。城墻之土,非常堅硬,用鐵鎬也刨不下來。關于蒸土筑城有兩種解釋:一是把筑城的土悶入水,然后在陽光之下暴曬,半干之時運土上墻,進行夯筑,這樣一來,土質不會松軟,也不會成為粉狀,在夯打過程中“水悶之土”即可成為黏結在一起的塊狀。二是用燒熱的水來和土,然后再加上夯筑的力量,夯筑的土黏結后更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