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京7月2日電 在安倍內閣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次日,日本一些主流媒體發表社論和評論,對此舉提出尖銳批評,其中《朝日新聞》的社論直指其為“暴舉”,稱此為日本政治“極端危險的先例”。
該社論指出,作為日本憲法基本原理之一的和平主義根基,決不能僅由一批政治家便將其扭曲。社論稱,日本迄今維持憲法第9條,是基于自身“不戰之國”的誓言,也是對以亞洲國家為首的國際社會的宣言。而今即便出現修改之聲,也絕不占多數。然而面對如此“巨大之墻”,安倍政權卻欲趁虛而蒙混過關。
在該報當天開篇的“日本向何處去”系列評論中,明言“強兵之道不能允許”。評論稱,69年前,日本與世界為敵而戰敗,令明治以來“富國強兵”路線中的“強兵”徹底破產,民眾取而代之追求的則是基于憲法第9條的和平主義。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多數反對行使集體自衛權,但“解釋修憲”之舉仍得以出臺,是欲擺脫戰后體制并參拜靖國神社的安倍首相“向后看”式的國家主義,與軍事、外交官僚某種“國際主義”的結合。但沒有比國家主義與軍事能力的結合更為危險的東西了。
《東京新聞》就此發表的社論稱,內閣決定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等于毀棄了禁止在海外行使武力的憲法第9條,是在日本憲政史上留下污點的暴舉。社論指出,安倍內閣轉換日本安保政策的背景,據稱是亞太地區的形勢變化,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安倍首相以修憲為目標,朝著“強大日本”而動的強烈意愿。社論稱,戰后已近70年,經歷過那場戰爭者已是少數,繼承戰爭的悲慘教訓已非容易之舉。但可以看到在首相官邸進行抗議的各地民眾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即便不直接參與抗議活動,通過對戰爭和日本應走之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防止政權暴走,守護自身的生命和生活。
《每日新聞》的社論指出,今年適逢一戰百年,當年那場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日本正是以“同盟”為由應邀參戰,并成為對華侵略的開端。而后來突入太平洋戰爭,又稱是“自存自衛”。而此次內閣決定中反復出現的“我國的存亡”,也或許只是隨一時政權的考量而定。社論稱,以“國家存亡”的隨意解釋為名參加他國的戰爭,是不能允許的,因為這會重犯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的戰爭罪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