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俄烏戰事延燒兩月 國際政治悲劇如何終結?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俄烏戰事延燒兩月 國際政治悲劇如何終結?
中新社記者 馬佳佳
俄烏沖突延燒已滿兩月,烏克蘭境內依舊硝煙彌漫。歷經五輪和談之后,俄烏雙方停火止戰前景仍不明朗,沖突的外溢影響也日趨明顯。這場巨大的國際政治悲劇如何終結?對此,中國國際問題專家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俄烏和談前景受到第三方力量的制衡,國際社會的斡旋效果取決于是否帶有善意,其中“不拱火是最基本的,不添亂是最起碼的。”
局勢進展“兩個想不到”
4月22日,俄羅斯軍方公布了“特別軍事行動”新階段的任務之一是“完全控制頓巴斯及烏克蘭南部”。媒體也紛紛報道“俄羅斯集結精銳部隊南下”,戰場局勢又出現新的動向。針對俄烏局勢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指出,沖突爆發兩個月以來,戰場的局勢發展,有“兩個想不到”。
第一個“想不到”是俄羅斯軍隊并沒有用閃電戰的方式解決問題。究其原因,或存在軍事準備不夠充分的因素,也可能存在其政治目標制定和軍事手段選擇之間的適配問題。
另外一個“想不到”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并沒有產生根本性的結果,所以使得俄羅斯目前呈現出一種在戰場上并不急于解決問題的態勢。從俄烏雙方現階段的表態來講,除非烏克蘭政府的背后支持者改變主意,否則戰事還將持續。目前,即使丟掉對頓巴斯的控制權,烏克蘭仍掌控著烏中、烏西地區,因此,如果西方國家繼續支持烏克蘭打下去的話,戰事仍會繼續。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馬里烏波爾的一個防空基地受到襲擊后冒出濃煙。葉海林指出,從這個角度來講,俄烏沖突結束不是一個短期問題。表面上看是俄烏雙方的交戰,但背后則是美西方和俄羅斯的角力。雙方還要在經濟領域中分出高下:要么俄羅斯扛住經濟制裁,迫使西方承認經濟打壓無效,最后放棄烏克蘭;或者俄羅斯經濟受到嚴重損害,使得其不得不調整在烏克蘭地面戰場的目標,但這兩個可能性現在出現的幾率都很小。
和談前景受第三方制衡
俄烏雙方目前已進行了五輪和談。俄羅斯總統普京22日評論稱,“烏方當前在談判中的表現并不一致且不準備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俄外長拉夫羅夫當天也指出,與烏克蘭的談判進展緩慢,烏方“每天發出各種聲明”,給人的印象是他們不需要這些談判,他們“在聽天由命”。
- 當地時間3月29日,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展開新一輪面對面談判。圖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談判前講話。
對此,葉海林認為,這場戰爭繼續以邊打邊談的形式進行下去的概率很大,雙方和談前景受第三方制衡。他指出,所謂的“談”有明面談與背后談、公開談與私下談、直接談與間接談之分。目前恰恰是私下談,尤其是間接談將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以一種間接的方式接觸,相互亮明底牌,試探底線。談及制約和談進展的最大因素,葉海林認為取決于第三方,也就是間接參戰方的意志決定,而不僅僅取決于戰場形勢。
勸和促談需“不拱火”“不添亂”
俄烏沖突持續至今,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多方一直致力于勸和促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將前往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與俄烏領導人會面。針對國際社會的斡旋作用,葉海林稱,在俄烏軍事沖突的解決方面,國際社會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注意避免犯錯誤。“那么在當前的格局下,不拱火是最基本,不添亂是最起碼”,他強調。
- 當地時間4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就烏克蘭局勢舉行公開會。圖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上發言。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葉海林進一步解釋稱,能夠在多大程度勸和促談,一方面要看國際社會的善意,不能選邊站隊,不能去輕易砌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俄烏沖突背后的歷史脈絡和經緯。第三個就是要看到,在當前的形勢下,中國主張的勸和促談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于俄烏沖突的影響,葉海林認為,不應著急做出評估,因為戰事還在進行,結果尚未明確。而戰爭的不同結果對全球格局的影響,具有結構性意義。
葉海林進一步解釋稱,以目前的狀況來講,沖突的決定性因素是在美俄之間。如果俄羅斯能頂住西方的壓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的霸權、議事和議題制造權,那么戰爭的結果很可能引發當前國際體系的深刻變化,甚至有可能是國際格局重組。但如果俄羅斯沒有贏得勝利,甚至可能在西方的經濟打壓面前蒙受重大損失,也或將出現另外一面,就是西方的全球控制力進一步加強。所以分析全球影響的核心問題在于沖突到底如何結束,但無論怎樣,都將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