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7日電 東京消息: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26日應邀出席日中投資促進機構舉辦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交流會,面向100余家日本企業發表演講。孔鉉佑重點談及日方應努力解決對華認知中的三個深層次問題。
孔鉉佑表示,當前中日關系現狀難言理想,新老問題交織凸顯,處在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很多人講,世界在變,中日兩國都在變,日本的對華政策也要跟著變。至于如何變,主張合作的正面聲音少了,對華示強的負面論調多了。這其中既有日方對中國的誤解誤讀,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我們看待和思考中日關系發展,既要著眼當前現實問題,也要努力解決深層次的認知問題。有三個方面尤為關鍵:
首先是如何看待中日在政治體制、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我們明顯感受到,日本涉華輿論中存在很深的意識形態偏見。中日之間存在差異是客觀事實,但是否意味著雙方必然走向對立?早在邦交正常化之初,雙方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的精神,妥處彼此分歧差異,實現長期和平共處、友好交往。在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雙方明確寫入:“中日兩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系”。50年后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這一點。
其次是如何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中國現在發展強大了,經濟總量和一些具體領域超過日本,中國是否變成了日本的對手?回顧歷史,日本是最早參與和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國家之一,很多企業和友好人士為中國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日本企業深深扎根中國,搭上中國經濟騰飛的快車,在中國市場收獲了巨大成功。時至今日,日本累計對華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在華日企超過3萬家,包括日本在內的外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貿易額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近1/4,約等于日本同美國及歐盟貿易額之和。對于眾多日本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在其發展戰略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日兩國早已成為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
中日經貿合作始終是互利共贏的典范,過去如此,今后也應如此。我們不能讓輸贏多寡的競爭邏輯主導和定義中日經貿關系。我們無法消除競爭,但競爭必須是公平的競爭、開放的競爭,不能因為競爭就關閉合作的大門。重要的是共同做大合作的“蛋糕”,在更廣闊的合作中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讓合作始終成為主旋律。目前日本國會正在審議經濟安保法案,外界普遍認為此項立法目的是防范限制中國,意在削弱甚至割裂中日經貿聯系。任何國家維護自身經濟安全無可厚非,但不能濫用經濟安全概念,違背市場規律,對正常經貿科技合作設置障礙,更不能以此作為打壓遏制他國的借口和工具。希望日方展現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共同推動中日互利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再者是如何理解中日在國際地區事務中承擔的責任。中國在國際上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的立場是明確的。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呼呼各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習近平主席還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并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維護世界和平安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如果日方一些人總是拘泥于狹隘的地緣眼光,執念于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自然看中國各種“不順眼”,把中國當成威脅甚至敵人,走上以鄰為壑的歧途。但如果把視野和格局打開,站在地區和世界全局的高度,就會發現中日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切,無論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促進區域發展合作、解決地區熱點問題,還是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全球性課題,雙方能做的、該做的事情很多,并且合作的緊迫性非常強。希望日方保持戰略上的獨立自主,客觀公允地看待中方立場主張,與中方一道努力,為促進地區和世界發展多作積極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