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6日電 據中國駐歐盟使團26日消息,中國駐歐盟使團在布魯塞爾縱橫等媒體發表文章《所謂中國“債務陷阱”實際上是“話語陷阱”》,指出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旨在幫助這些國家應對挑戰,中國堅持不干預各國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西方媒體鼓吹中國“債務陷阱”,將一些國家債務問題歸咎于中國貸款,實際上是一種雙標行為,是針對中國的“話語陷阱”。
圖片來源:中國駐歐盟使團官網。中國駐歐盟使團文章全文如下: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媒體上時有中國“債務陷阱”的聲音。但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看重同中國的南南合作,對中國融資更是翹首以盼。斯里蘭卡駐華大使科霍納多次公開表示,不是中國主動借錢給斯里蘭卡,而是斯里蘭卡歡迎中國投資和融資,將斯債務問題歸咎于中國貸款的說法絕非事實。真相到底如何?
債務就等于“債務陷阱”嗎?開展正常信貸活動本身是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資金對于增長的要素屬性顯而易見,但資金的可獲得性對不同國家而言卻并不平等,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正如肯尼亞總統肯雅塔所說,“債務問題實質并不是發生債務,而是如何使用債務。肯尼亞目前僅60%人口可使用電力,這就是我要貸款的原因!”科霍納大使也強調,“將漢班托塔港項目稱為‘債務陷阱’項目沒有事實依據,這種大規模項目本就難以在兩三年內回本,目前港口相關業務發展迅速。”歐美多項最新研究表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存在所謂的“債務陷阱”,沒有任何一例中國利用債務償還困難、攫取他國資產或資源的案例。
誰是最大的債主?世行國際債務數據庫顯示,截至2020年底,82個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公共外債結構中,商業和多邊債權人分別占比40%和34%,雙邊官方債權人僅占26%,中國占比不足10%。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布勞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學者弗霍文(Harry Verhoeven)等的研究均表明,中國在非洲整體外債占比遠低于西方,并非近年來非洲債務增長的動因。有數據表明,斯里蘭卡80%的外債來自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和華爾街投資者,對華債務僅占其外債總額的10%,與對日本債務所占份額相當,中國貸款導致斯債務問題的說法遠非事實。
發展中國家為何看重同中國的融資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及重大項目融資是解決一國發展瓶頸、提升產業層級、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此類項目普遍具有周期長、占款大、回款慢的特點,發展中國家在融資可獲得性方面往往面臨更大挑戰。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投融資合作,就是要幫助他們應對挑戰,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中國堅持不干預各國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他國內政,不把自己意志強加于人,不在投融資合作中附加政治條件,不謀取政治私利。這都是發展中國家高度認同與中國開展投融資合作的原因。
中國對外融資合作效果如何?多年來,中國立足非洲實際需要,利用各種資金在非洲建設了超過1萬公里鐵路、近10萬公里公路、近千座橋梁、近百個港口,還有數不清的大型電力設施、醫院和學校等,有力促進了當地發展,給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南非伊奇科維茨家庭基金會委托開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調查》報告顯示,非洲青年普遍認為,中國在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西非水塔”幾內亞囿于缺乏資金,坐擁豐富的水力資源卻始終無法實現水力發電的夢想。在中國貸款支持下,卡雷塔等水電站先后投產,為工礦業和當地民眾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再來看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中斯兩國按照商業慣例、本著互利共贏精神合資經營后,2021年散雜貨作業量突破100萬噸,滾裝汽車作業超過50萬輛,全年港口綜合貨物吞吐量達200萬噸,極大推動了港口經濟發展。事實證明,中國債務是可持續、友好型融資,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路上的加油站。
中國如何幫助應對有關債務問題?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關鍵還是發展。在平衡發展融資的供給與需求方面,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明確重點支持八大領域,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形成合力,聚焦發展。與此同時,中方始終致力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債務壓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方積極落實二十國集團(G20)緩債倡議,同19個非洲國家簽署了緩債協議或達成了緩債共識,是G20成員中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中方還同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國積極探討通過市場化、商業化合作模式,嘗試摸索從深層次破解債務問題的新思路。針對斯里蘭卡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中方通過各種渠道,向斯方提供多批次、多元化、惠民生的援助,中方金融機構也主動同斯方協商,表達了妥善處理到期涉華債務、幫助斯應對當前困難的意愿。
債務問題值得重視,需要全世界各方共同協調解決。但債務問題不能政治化,更不能成為一國對抗另一國的敘事武器。“我的債務叫投資,你的債務叫陷阱”,這是雙標,是話語陷阱。謠言止于智者。中方愿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振興和減債緩債作出努力,也呼吁發達國家及其私人金融機構和國際多邊金融機構采取更有力行動,助力世界經濟實現包容、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