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2024年,新華社記者繼續深入踐行“四力”,從來自瑙魯的現場報道到巴以沖突的前線直擊;從雄安新區的“拔節生長”到大運河的十年蝶變;從用鏡頭定格“嫦娥六號”的回家瞬間到用照片記錄“中國天眼”的成長歷程;從云南鎮雄山體滑坡災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見聞;從青春之光閃耀冬青奧舞臺到“中國紅”綻放巴黎奧運會賽場;從懸崖間鑿出的絕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蔭綠洲;從行走山鄉的“健康守門人”到大山深處的教育堅守者……
奮斗不停,記錄不止。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記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為您展現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2023年2月,我赴任耶路撒冷開始首次駐外。我常在傍晚獨上天臺,夕陽落在身后,舉目遠望,耶路撒冷直至約旦河谷被金霞輕撫,流光把圣城鍍成金色。
2024年11月25日拍攝的耶路撒冷。
2023年10月7日,我在駭人的防空警報聲中爬上當時居住的大樓。來到天臺,天空傳來幾聲悶響。我下意識地調快快門,在取景框里尋找爆炸的來源。遠處,一小股白煙在藍天升騰,我摁下快門,拍下了哈馬斯在新一輪巴以沖突中射向耶路撒冷的火箭彈。
從那一刻起,我的相機快門聲總是和爆炸聲、哭泣聲、吶喊聲、槍擊聲和一次次的防空警報聲共振。
2024年9月26日,在以色列北部塞費德,黎巴嫩火箭彈被以色列防空系統攔截后留下煙軌。
2024年10月1日,伊朗將再次向以色列發動迫在眉睫的大規模導彈襲擊。
18時,我的手機突然發出了刺耳的提示音,這是以軍后方司令部新開發的蜂窩預警。手機上顯示:請迅速進入防空避彈所,這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我和同事扒拉完剩飯,抄上餐桌上的防彈頭盔和相機,登上天臺。導彈從1000多公里之外飛至以色列只需要12分鐘。根據4月份伊朗首次大規模襲擊以色列時的報道經驗,導彈將劃過約旦河谷,進入耶路撒冷上空后,朝著以色列南部、北部的軍事目標飛去。
2024年10月1日,以軍防空系統攔截的發射物從耶路撒冷上空飛過。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當晚發表聲明說,伊朗從其領土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共發射超過180枚彈道導彈。
19時30分,防空警報乍起,天邊驟然出現火球和爆炸,一顆、兩顆……越來越多、越來越密!耶路撒冷的穹宇被導彈撕開,以色列防空系統從四面八方發射導彈進行攔截。
我按動快門,內心想著:我拍到了中東變局加速演進的瞬間。
2024年1月5日,人們在耶路撒冷老城周邊進行主麻日聚禮。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警方于每周主麻日期間加強對耶路撒冷老城周邊的管控措施。
我認識到,“如果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之后還得加半句“如果拍得不夠好,還因為不夠快。”為了足夠快,我常常和衣而睡。為了不錯過大事件,我亦不敢深眠。每晚的“睡前儀式”除了刷短視頻放松神經外,就是檢查拍攝器材和戰地設備。
2024年10月27日,應急人員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北部的事發現場工作。以色列救援機構27日說,一輛卡車在特拉維夫北部沖入公交車站,導致數十人受傷。
一年來的戰爭狀態改變了我的作息習慣。我總在凌晨4點醒來,看一眼防空警報和信息,確認無大事才敢睡“第二覺”。我出門總是掛著相機,當聽到電動轎車電門啟動那一聲響,我總朝天舉起相機,因為那個聲音聽上去和防空警報實在太像了。
我總避免身處開闊地帶,拍照時總希望身后有一面墻,因為我的鏡頭前方總是槍擊、撞車、火箭彈和導彈,我盡力避免“腹背受敵”。在北部,我一個小時遭遇5次火箭彈襲擊,我和一群士兵匍匐在馬路旁躲避彈片,他們現場教我最標準的防沖擊姿勢,以及根據導彈飛來的方向準確尋找掩蔽所的方法。在南部,我持續蹲守加沙邊境,追擊著哈馬斯火箭彈并記錄以軍進入加沙的時刻,在隆隆的炮聲和飛機轟鳴聲中度過多個不平靜的夜晚。
2024年7月6日晚,以色列民眾在耶路撒冷舉行大規模集會游行,要求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地帶停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協議,促使被扣押人員盡快得到釋放。
我沒有放棄“老習慣”,依舊會找時間上天臺獨處片刻,偶爾也帶朋友看看美景。
一位來自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朋友在樓頂告訴我,耶路撒冷是他心中最美的城市,即使三十歲的人生被十一場沖突深深刻畫。
一位以色列朋友也在樓頂感慨,耶路撒冷怎么都看不夠。他的家人在2023年10月7日被扣至加沙。他進入加沙,在戰場上險些被伏擊殺死。
這是2024年1月11日在加沙邊境以色列一側拍攝的以色列建筑(前)和加沙北部遭襲情況(后)。
周圍的朋友越來越少,大多選擇離開這片動蕩不安的土地,暫避喧囂,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那兩位。當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耶路撒冷的金色落日時,他們接連點贊評論:耶路撒冷,太美了。
照片中,秋日夕陽又一次將耶路撒冷勾勒,金色的霞光親吻著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每一道傷口。
我有一絲錯覺,仿佛所有的襲擊、沖突與戰火已然結束,金色的耶路撒冷重歸寧靜。